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常州词派的意思、常州词派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常州词派的解释

清 代词派之一。 常州 词人 张惠言 所开创, 周济 又进一步加以发展。他们反对 浙 西词派的寄兴不高,主张意内言外,比兴含蓄,“以《国风》《离骚》之情趣,铸 温 韦 周 辛 之面目”,主观上是要提高词在诗歌史上的地位,使词与风、骚同科。实际上是进一步把词引向恍惚迷离、无病呻吟的道路。他们对 清 末词坛影响颇大。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常州词派是清代重要的词学流派,以张惠言、周济为代表,因其主要成员多籍贯常州(今属江苏)而得名。该词派强调词的比兴寄托与社会功能,主张通过婉约含蓄的手法表达深沉意蕴,对清代中后期词坛影响深远。

一、核心理论与创作主张

  1. 意内言外

    张惠言在《词选序》中提出词应"意内而言外",强调词作需蕴含深刻思想,反对浮华空洞的文风。他认为词与诗赋同源,需继承《诗经》"比兴寄托"的传统,通过意象隐喻现实。

  2. 寄托说

    周济在《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中发展"寄托"理论,主张"词非寄托不入,专寄托不出",要求情感表达既含蓄深厚又自然流露,避免直露浅白。

二、艺术特色与代表词人

  1. 婉约深隽的风格

    以张惠言《水调歌头·春日赋示杨生子掞》为例,借春景抒写人生际遇,融合儒家进取精神与道家超脱思想,语言清丽而意境沉郁。

  2. 词人群体特征

    除张惠言、周济外,董士锡、恽敬等成员均注重学问修养,主张以经史之学充实词境,推动词体雅化。后期谭献、陈廷焯进一步强化"柔厚沉郁"的审美标准。

三、文学史地位与影响

常州词派扭转了浙西词派过度追求清空的流弊,将词提升至"与诗同尊"的地位。其理论体系成为近代词学研究的基石,对晚清四大家(王鹏运、朱祖谋等)及现代词学批评具有奠基性作用。


权威参考文献

  1. 张惠言《词选序》,收录于《续修四库全书·集部·词类》
  2. 周济《宋四家词选》,中华书局1958年校点本
  3. 严迪昌《清词史》,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4. 叶嘉莹《清词丛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修订版
  5. 马兴荣《中国词学大辞典》,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年"常州词派"条目

网络扩展解释

常州词派是清代嘉庆以后形成的词学流派,由常州人张惠言创立,周济进一步拓展其理论体系。该流派在清代词坛占据重要地位,其核心特征如下:

一、起源与背景

  1. 社会背景:清嘉庆时期社会矛盾加剧,学者转向经世致用之学。此前词坛由浙西派主导,但其推崇南宋姜夔、张炎的清空风格,导致内容空泛。
  2. 学术基础:张惠言作为经学家,受常州今文经学影响,主张“意内言外”,将词提升至与《诗经》《离骚》同等地位。

二、核心理论主张

  1. 强调比兴寄托:反对浙西派专重格律,主张词应蕴含“温柔敦厚”的诗教精神,通过隐喻表达政治与人生感慨。
  2. 重内容轻形式:提出“以国风、离骚之情趣,铸温(庭筠)、韦(庄)、周(邦彦)、辛(弃疾)之面目”,注重思想深度而非辞藻雕琢。

三、影响与评价

  1. 词坛革新:扭转了浙西派末流空虚琐碎的风气,使词回归抒情言志的传统。
  2. 争议性:部分解读过于穿凿附会,追求“微言大义”导致隐晦难懂。
  3. 历史地位:理论经周济完善后,适应晚清社会变革需求,影响延续至清末民初。

注:如需完整发展脉络或代表作品(如张惠言《木兰花慢·杨花》),可参考等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被蒙本垒本头不敢问津参治超悟出将入相村童待絶担免砥柱中流蒽醌染料恶衣粝食斐尔凫尊槁木句望谷耗闺门寒菜驩欣蕙荃胡貊艰危浇荡絶蹯老鸹累积领牲灵志隆眷论赞美选门旧明如指掌慕羶纳入沤榔劈留扑碌扑脸儿签注情怀青涟曲江曲邪攘扰僧会哨遍沈辜守拙送客弹冠结绶替己王德尪尬顽固堡垒微茎乌篷船宪方仙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