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restrained]∶委婉含蓄
故婉約其辭,以從逸王志
(2) [graceful]∶柔美
一行一斷,婉約流利。——《書法要錄·梁庾元威論書》
(1).和順謙恭。《國語·吳語》:“夫固知君王之蓋威以好勝也,故婉約其辭,以從逸王志。” 韋昭 注:“婉,順也;約,卑也。”《三國志·魏志·公孫瓒傳》“ 紹 遣将攻之,連年不能拔” 裴松之 注引 晉 習鑿齒 《漢晉春秋》:“後比得足下書,辭意婉約,有改往脩來之言。” 劉義慶 《世說新語·言語》“ 南郡 龐士元 聞 司馬德操 在 潁川 ” 劉孝标 注引《司馬徽别傳》:“其婦諫曰:‘人質所疑,君宜辨論,而一皆言佳,豈人所以咨君之意乎?’ 徽 曰:‘如君所言,亦復佳。’其婉約遜遁如此。”
(2).委婉含蓄。 南朝 梁 王筠 《昭明太子哀冊文》:“屬詞婉約,緣情綺靡。”《明史·文苑傳三·高叔嗣》:“其為詩,清新婉約,雖為 夢陽 所知,不宗其説。” 清 戴名世 《<巢青閣集>序》:“而其詞則豪情艷趣,婉約纏6*綿,不涉淫哇之習。” 劉大傑 《中國文學發展史》第三二章:“ 納蘭性德 雖以婉約的小令為主,但偶有長調,亦見工力。”
(3).指文辭的柔美簡約。 晉 陸機 《文賦》:“或清虛以婉約,每除煩而去濫。”
(4).柔美。 漢 王粲 《神女賦》:“揚娥微眄,懸藐流離。婉約綺媚,舉動多宜。” 唐 康骈 《劇談錄·玉蕊院真人降》:“峩髻雙鬟,無簪珥之飾,容色婉約,迴出於衆。” 後蜀 毛熙震 《臨江仙》詞:“纖腰婉約步金蓮。” 阿英 《<察哈爾窗花>叙記》:“至于 江 南一帶,則具有明媚婉約、纖麗生動的特點。”
(5).悠揚婉轉。 晉 成公綏 《嘯賦》:“徐婉約而優遊,紛繁騖而激揚。”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婉約漢語 快速查詢。
“婉約”是漢語中一個兼具文學風格與美學特質的詞彙,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角度綜合解讀:
委婉含蓄
指表達方式婉轉内斂,避免直白。例如《國語·吳語》中“婉約其辭,以從逸王志”,即用含蓄言辭順應君主心意。
柔美細膩
形容人或事物呈現的柔和美感,如王粲《神女賦》描述“婉約绮媚,舉動多宜”,書法領域也常用“婉約流利”形容筆觸的柔美流暢。
在宋詞中,“婉約派”與“豪放派”相對,特點包括:
提示:若需了解婉約派具體詩詞,可參考《“婉約派”詩詞 450 餘首》。
《婉約》是一個表示柔美細緻、溫柔委婉的詞語。它常用來形容女性在言談舉止中流露出的柔情和美感,也可以用來形容詩詞、音樂、舞蹈等藝術形式中表現出的兒女之情。
《婉約》這個詞由婦(女)和兼(兼具)兩個部首組成,總計5個筆畫。
《婉約》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宋詩選》一書中,意為委婉動人。後來,這個詞被廣泛運用于文學、藝術以及日常生活中,成為一個積極正面的詞彙。
婉約(繁體字)
在古代,婉約可以寫作婉轣,其中轣的意思是指紋的紋路。
她的舉止婉約,言談間透露出一種親切溫暖的感覺。
婉言、婉拒、婉轉、婉謝、婉攬、婉言謝絕
溫婉、委婉、柔和、娴靜、輕柔
粗暴、直言、刻薄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