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restrained]∶委婉含蓄
故婉约其辞,以从逸王志
(2) [graceful]∶柔美
一行一断,婉约流利。——《书法要录·梁庾元威论书》
(1).和顺谦恭。《国语·吴语》:“夫固知君王之盖威以好胜也,故婉约其辞,以从逸王志。” 韦昭 注:“婉,顺也;约,卑也。”《三国志·魏志·公孙瓒传》“ 绍 遣将攻之,连年不能拔” 裴松之 注引 晋 习凿齿 《汉晋春秋》:“后比得足下书,辞意婉约,有改往脩来之言。” 刘义庆 《世说新语·言语》“ 南郡 庞士元 闻 司马德操 在 潁川 ” 刘孝标 注引《司马徽别传》:“其妇諫曰:‘人质所疑,君宜辨论,而一皆言佳,岂人所以咨君之意乎?’ 徽 曰:‘如君所言,亦復佳。’其婉约逊遁如此。”
(2).委婉含蓄。 南朝 梁 王筠 《昭明太子哀册文》:“属词婉约,缘情綺靡。”《明史·文苑传三·高叔嗣》:“其为诗,清新婉约,虽为 梦阳 所知,不宗其説。” 清 戴名世 《<巢青阁集>序》:“而其词则豪情艷趣,婉约缠6*绵,不涉淫哇之习。” 刘大杰 《中国文学发展史》第三二章:“ 纳兰性德 虽以婉约的小令为主,但偶有长调,亦见工力。”
(3).指文辞的柔美简约。 晋 陆机 《文赋》:“或清虚以婉约,每除烦而去滥。”
(4).柔美。 汉 王粲 《神女赋》:“扬娥微眄,悬藐流离。婉约綺媚,举动多宜。” 唐 康骈 《剧谈录·玉蕊院真人降》:“峩髻双鬟,无簪珥之饰,容色婉约,迴出於众。” 后蜀 毛熙震 《临江仙》词:“纤腰婉约步金莲。” 阿英 《<察哈尔窗花>叙记》:“至于 江 南一带,则具有明媚婉约、纤丽生动的特点。”
(5).悠扬婉转。 晋 成公绥 《啸赋》:“徐婉约而优游,纷繁騖而激扬。”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婉约汉语 快速查询。
婉约是汉语中形容语言风格、艺术表现或人物气质的重要美学概念,其核心含义可概括为含蓄委婉、简约柔美。以下从词典释义、文学应用及文化内涵三方面详述:
含蓄内敛,不直露
指表达方式委婉曲折,避免直白激烈。如《现代汉语词典》定义:“(言辞、声音、表情等)温和而不显露锋芒。” 例如“婉约的劝诫”指以含蓄方式规劝他人。
来源:《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
简约精炼,不繁冗
强调形式简洁而意蕴丰富。古代“约”字本义为“缠束”,引申为“收敛、节制”,故“婉约”含“以简驭繁”之意。如宋代词论以“婉约”形容语言精练、意象含蓄的作品。
来源:王力《古代汉语》,中华书局。
诗词风格
与“豪放”相对,代表含蓄蕴藉的创作流派。如李清照词“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以细腻意象传递孤寂,是为婉约典范。
来源:袁行霈《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
美学特征
在传统美学中,婉约体现“中和之美”,追求情感表达的克制与艺术形式的和谐。如昆曲唱腔的缠绵婉转、水墨画的留白意境,均属婉约美学的延伸。
来源: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人民出版社。
婉约的审美观植根于儒家“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的中庸思想,强调情感抒发需符合“礼”的节制。同时受道家“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德经》)影响,注重以有限形式引发无限想象,形成“言有尽而意无穷”的东方艺术特质。
来源:朱光潜《诗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婉约”是汉语中一个兼具文学风格与美学特质的词汇,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角度综合解读:
委婉含蓄
指表达方式婉转内敛,避免直白。例如《国语·吴语》中“婉约其辞,以从逸王志”,即用含蓄言辞顺应君主心意。
柔美细腻
形容人或事物呈现的柔和美感,如王粲《神女赋》描述“婉约绮媚,举动多宜”,书法领域也常用“婉约流利”形容笔触的柔美流畅。
在宋词中,“婉约派”与“豪放派”相对,特点包括:
提示:若需了解婉约派具体诗词,可参考《“婉约派”诗词 450 余首》。
剥复之机表抒冰清玉洁炳绚搏颡超俊车刀嗔叱大校断茬二范贰觞非类分陕圪垛勾拽蛊事劾案虹栋遑宁皇灼瀸洳积高静念儆惕柩车九虎蠲荡坎坷考工记狂副使筐子库仑定律李白桃红绫券力田禄胙秘方明煇婆娑铺司奇门山夷说谎岁阳摊头调百戯贴邻廷珪墨擿问投身土芭佬土岗外番尉解违正无怪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絃匏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