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逋竄的意思、逋竄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逋竄的解釋

逃竄。《易·訟》:“象曰:‘不克訟,歸逋竄也。’” 漢 陳琳 《檄吳将校部曲文》:“ 張魯 逋竄,走入 巴 中。” 清 方文 《廬山詩·康王谷》:“ 楚子 僭稱王, 漢 陽食諸 姬 ,卒為 秦 所滅,逋竄身幾危。”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逋竄(bū cuàn)是古漢語中的複合動詞,現多用于書面語境。該詞由"逋"與"竄"兩個語素構成:

  1. 逋:《說文解字》釋為"亡也",《廣雅》訓作"避也",本義指逃亡或躲避債務。《漢語大詞典》列舉其引申義包含拖欠、拖延,如"逋租"指欠稅。
  2. 竄:《玉篇》解作"逃也",甲骨文從鼠在穴中會意,原指動物驚逃,後引申為人類逃亡隱匿,《左傳》有"殺而埋之馬矢之中,乃祖吾離被苫蓋,蒙荊棘,以來歸我先君"句,孔穎達疏證"竄謂逃避之"。

二字連用構成并列式複合詞,特指因罪責或戰亂而倉皇逃亡的行為。《資治通鑒》載"董卓部曲将李傕、郭汜等合謀為亂,攻掠長安,天子東歸,傕等複追之,百官士卒死者不可勝數,其餘皆逋竄"即典型用例。現代漢語中該詞多保留在曆史文獻及成語"逋竄之薮"中,喻指逃亡者聚集之地。

參考來源:《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古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說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網絡擴展解釋

“逋竄”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解析:

一、基本釋義

“逋竄”由“逋”和“竄”兩個同義字複合而成,均表示逃亡、逃竄的行為。其中:

二、文獻例證

該詞多見于古代典籍,例如:

  1. 《周易·訟卦》提到“歸逋竄也”,指訴訟失敗後逃亡;
  2. 漢末陳琳《檄吳将校部曲文》描述張魯“逋竄,走入巴中”,指戰敗逃往巴中地區;
  3. 清代方文詩中“逋竄身幾危”,形容楚子被秦所滅時倉皇逃命的危險處境。

三、引申内涵

“逋竄”多用于描述因戰亂、追捕或政治鬥争導緻的狼狽逃亡,隱含被動、倉促的意味,常見于曆史叙述或文學作品中。

四、相關拓展

“竄”字在古漢語中含義豐富,除逃亡外,還可表示放逐(如“竄三苗于三危”)、改易文字(如“竄改”)等。

别人正在浏覽...

百事伴種報命不栖孱僮陳琳檄沖浪運動楚竹倒[立]像道思吊朵多麽噩運方執否結覆轍鬼矢豪氂之差,将緻千裡河伯度事小吏黑眉烏嘴黃泥坂慧寂恢炱晦養兼收博采矯舌雞蔔金虎集群積俗幾彖谲辭苛待魁領伶倫露門腼顔天壤缪誤磨菇内妾泥日暖笙皮褐遣施輕音樂栖約人才内閣日濡月染山嶞射生戶設中首善之區收要梳齒舜日堯天填字謎烏員詳注鰕魚屑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