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通常的儀式。《北史·侯莫陳崇傳》:“葬禮如常儀。” 明 李贽 《代深有告文》:“若以兩者目為希奇,則是常儀翻成曠典,如何可責以寡過省愆之道,望以明心見性之理乎?”
(2).人名。上古 黃帝 臣。《晉書·律曆志中》:“乃使 羲和 占日, 常儀 占月。”
(3).人名。上古 帝喾 妃。 娵訾氏 女, 帝摯 母。《史記·五帝本紀》 張守節 正義引《帝王紀》:“ 帝俈 有四妃……次妃 娵訾氏 女,曰 常儀 ,生 帝摯 。”
(4).人名。同“ 嫦娥 ”。神話傳說中的奔月者。“儀”與“娥”古同音通用。 清 秋瑾 《憶蘿月》詞:“多事卻笑雲癡,不肯現出 常儀 。”參閱 明 楊慎 《丹鉛總錄·月中嫦娥》。
常儀是漢語中的曆史名詞,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
一、古代天文官職稱謂
指上古傳說中掌管天文曆法的女官名,屬帝王世系中的重要職官。據《呂氏春秋·勿躬》載:“羲和作占日,常儀作占月”,常儀與羲和并列,分别負責觀測日月運行規律,制定曆法。此職反映了母系氏族社會女性在祭祀與天文領域的地位,後演變為男性主導的“羲氏”“和氏”家族世襲官職。其名稱中的“儀”字本義為觀測天象的儀表(《說文解字》),凸顯職能特性。
二、神話人物原型
常儀被視為月神“嫦娥”的原型之一。古音中“儀”與“娥”相通(《爾雅·釋诂》),《山海經·大荒西經》記載帝俊妻“常羲”生十二月亮,其名在《世本》等文獻中又作“常儀”。這一神話形象逐步演化為秦漢典籍中的“姮娥”(後避諱改稱嫦娥),成為月宮仙子的文化符號。現代考古發現如長沙馬王堆漢墓帛畫中的月輪神像,亦佐證了月神崇拜與常儀傳說的關聯性。
現代使用提示
該詞現多用于研究先秦職官制度、神話演變或天文史領域(如《中國天文學史》),日常語境已罕用。需注意與“常儀”(常規儀式)的現代詞組區分,後者屬字面組合詞,無特定文化内涵。
參考資料來源:
“常儀”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需結合不同語境和文獻記載進行區分,具體解釋如下:
黃帝時期的大臣
常儀是上古黃帝的臣子,掌管曆法,負責觀測月亮運行,與羲和(日神)共同制定曆法體系。
帝喾的妃子
作為帝喾次妃,娵訾氏之女,生帝摯。《史記·五帝本紀》張守節注引《帝王紀》提到“次妃娵訾氏女,曰常儀,生帝摯”。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丹鉛總錄·月中嫦娥》(明·楊慎)等古籍。
昂首挺胸奧林匹克主義班師振旅被具補刺菜玉忏儀創牌子吹拍刍茭大報髧髦東銘娥媌二師分鸾伏箱割據稱雄赓本耕壇工夫茶桂食浩蕩鴻富佳婦件目箋注交相輝映佳色機靜笄總聚訟看人說話蠟扡廉級林産品流瘠鸾筝旅遊區麥紋紙明火執仗逆耳利行竮竛憵樸鉗口不言起任散緩折對涉淺師門視民如傷水戲橡艾先幾小服銷磨小選屑淚稀客心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