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通常的仪式。《北史·侯莫陈崇传》:“葬礼如常仪。” 明 李贽 《代深有告文》:“若以两者目为希奇,则是常仪翻成旷典,如何可责以寡过省愆之道,望以明心见性之理乎?”
(2).人名。上古 黄帝 臣。《晋书·律历志中》:“乃使 羲和 占日, 常仪 占月。”
(3).人名。上古 帝喾 妃。 娵訾氏 女, 帝挚 母。《史记·五帝本纪》 张守节 正义引《帝王纪》:“ 帝俈 有四妃……次妃 娵訾氏 女,曰 常仪 ,生 帝挚 。”
(4).人名。同“ 嫦娥 ”。神话传说中的奔月者。“仪”与“娥”古同音通用。 清 秋瑾 《忆萝月》词:“多事却笑云痴,不肯现出 常仪 。”参阅 明 杨慎 《丹铅总录·月中嫦娥》。
“常仪”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需结合不同语境和文献记载进行区分,具体解释如下:
黄帝时期的大臣
常仪是上古黄帝的臣子,掌管历法,负责观测月亮运行,与羲和(日神)共同制定历法体系。
帝喾的妃子
作为帝喾次妃,娵訾氏之女,生帝挚。《史记·五帝本纪》张守节注引《帝王纪》提到“次妃娵訾氏女,曰常仪,生帝挚”。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丹铅总录·月中嫦娥》(明·杨慎)等古籍。
《常仪》是一个汉语词语,它的意思是“常规和礼仪”。常指常常、经常,仪指礼仪、规矩。综合起来理解,《常仪》可以解释为遵循常规和礼仪的行为准则。
《常仪》中的“常”字的拆分部首是“用”,它的笔画数为5。《常仪》中的“仪”字的拆分部首是“人”,它的笔画数为6。
《常仪》这个词的来源比较常见于古代的经典文献以及历史典故中。在繁体中,它的写法和简体一样。
在古代,汉字的书写方式与现代有所不同。《常仪》中的“常”字在古代常常写作“镸”,而“仪”字则写作“儀”。
1. 作为一名学生,我们应该遵守校规校纪,遵循《常仪》的行为准则。
2. 这个会议要求所有参会人员要着装得体,以符合会议的《常仪》。
常礼、常规、礼仪、仪式、常行、常规性
礼仪、习惯、规则、纪律、规矩
例外、异议、不规范、违法、无礼
陂湖便宁匕爨冰肌雪肠不屠何嗔妬尘伏车辀笞靳侈说痤疽打旋贩肆发贮凤栖梨浮沉膏唇拭舌攻掠媾合顾后过斛寒陋鸿篆秽溷见小脚汤静退脊索钧播局席科举考试磕磕绊绊劳动改造淩轹历时厉爽漏刻朦蔽爬蛋排闼直入千变万状浅陋弃若敝屣阙额屈蠖求伸赊账兽炭霜白舒绎四元随方肃雝镋钯涂金荼苦雯盖五内俱崩梧子枭除晓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