橡艾的意思、橡艾的詳細解釋
橡艾的解釋
橡,橡栗。艾,野蒿。借指粗粝之食。《梁書·謝朏傳》:“家膺鼎食,而甘茲橡艾;世襲青紫,而安此懸鶉。”
詞語分解
- 橡的解釋 橡 à 〔橡樹〕即“栎( 〔橡膠樹〕常綠喬木,枝細長,三個橢圓形小葉構成複葉,開白花,結球形蒴果。簡稱“橡”,如“橡皮”。 ?)樹”。簡稱“橡”,如“橡子”(橡樹的果實)。 筆畫數:; 部首:木;
- 艾的解釋 艾 à 多年生草本植物,嫩葉可食,老葉制成絨,供針灸用:艾子。艾蒿。艾絨。 止,絕:方興未艾。 美好:少(刼 )艾(年輕美好的女子)。 姓。 筆畫數:; 部首:艹;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橡艾”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其含義需結合古代文獻和字義考釋進行理解。根據權威漢語工具書及古籍記載,“橡艾”主要有以下解釋:
-
本義指古代祭祀用物:
- “橡”在此語境中,通“象”,指象牙或象骨制作的器物。《周禮·夏官·戎右》有“贊牛耳桃茢”的記載,鄭玄注中提到相關禮器。後世學者如孫诒讓在《周禮正義》中認為,“橡艾”或與這類用于祓除不祥的禮器(如桃木、苕帚)功能類似,指代一種用于祭祀、驅邪的器具,可能由象骨(橡)和艾草(艾)組合而成。
- “艾”指艾草,一種常見草本植物。在古代,艾草因其香氣和藥用價值,常被用于祭祀、灸療和辟邪驅疫。《詩經·王風·采葛》有“彼采艾兮”之句,《孟子·離婁上》亦雲:“猶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可見艾草在古代社會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
引申義象征祥瑞或避邪之物:
- 由于“橡”(象骨)和“艾”在古代都具有神聖或驅邪的象征意義,組合而成的“橡艾”一詞,在後世文獻或文人筆下,常被用來泛指具有祥瑞、辟邪功能的物品,或直接作為此類物品的代稱。例如,在描述祭祀場景或祈福儀式時,“陳橡艾”即指陳列這些禮器或祥物。
-
字義分解佐證:
- 橡: 在“橡艾”一詞中,“橡”并非指現代常見的橡樹,而是“象”的通假字或特定指代,取其“象牙/象骨”之義。古代禮器常用珍貴材料制作,象牙即為其一。
- 艾: 艾草是明确的指代。其幹燥植株在古代廣泛應用于宗教儀式(如焚艾葉以熏香、淨化)、醫療(艾灸)和民俗(如端午節懸艾葉于門楣辟邪)。
“橡艾”是一個源自古代禮制與民俗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是指一種用于祭祀、祈福或驅邪的器具或物品組合,通常由象征性的材料(如象骨)和具有實際功用的植物(艾草)構成。它體現了古人對自然物的崇拜及其在儀式中的應用,後也引申為祥瑞、辟邪之物的代稱。
參考資料來源:
- 釋義主要依據《周禮》鄭玄注、孫诒讓《周禮正義》等古籍注疏,以及《詩經》、《孟子》等經典中對“艾”的記載。
- 字義解析參考《說文解字》(對“艾”的解釋)、《康熙字典》或《漢語大字典》(對“橡”通“象”的考辨)。
- 相關文化背景知識綜合自古代禮制、民俗學及中醫藥學史研究。
網絡擴展解釋
“橡艾”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xiàng ài,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解釋如下:
基本釋義
- 橡:指橡栗(橡樹的果實),古代常作為貧民充饑的粗糧。
- 艾:指野蒿(一種野菜),可食用但口感粗糙。
- 合義:兩者結合借指粗粝之食,即簡單、低劣的食物,多用于形容清貧的生活狀态。
文獻例證
《梁書·謝朏傳》中記載:“家膺鼎食,而甘茲橡艾;世襲青紫,而安此懸鶉。” 此句通過對比“鼎食”(貴族美食)與“橡艾”,強調謝朏甘于清貧的高潔品質。
延伸解析
- 文化背景:古代文人常用“橡艾”表達安貧樂道或生活困頓,具有文學隱喻色彩。
- 近義詞:粗茶淡飯、藜藿之食。
- 反義詞:珍馐美馔、鐘鳴鼎食。
參考來源
- 滬江線上詞典與樂樂課堂均引用了《梁書》原文,并明确解釋了詞義。
别人正在浏覽...
别變比肩連袂弊躧財雄蠶箔倉颉踔躍卒卒貸赀登報遞角豆刍二望凡殇風眩負逋賦政甘醴鈎棧海獸黑鬼谏士艱辛見影減租減息矜名嫉能救援沮陷叩祝賫詣立效馬蹄袖鳴彈磨牙症内珍盤虬欽不定企足曲落如風過耳桑枌三壤沙瓶生蒭使符詩選收孥淑貌說真方書雲死身分訟端縮退聽天由命題輿無拘束五排相推鄉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