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冠名。《後漢書·東夷傳·高句骊》:“大加主簿皆著幘,如冠幘而無後;其小加著折風,形如弁。”《北史·高麗傳》:“人皆頭著折風,形如弁,士人加插二鳥羽。貴者其冠曰蘇骨。” 唐 李白 《高句骊》詩:“金花折風帽,白馬小遲回。”
“折風”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需結合曆史文獻和具體用法來理解:
指古代高句骊(朝鮮半島古國)的一種冠帽,多為下級官員佩戴。據《後漢書》《北史》記載,其形似“弁”(古代皮制帽子),部分款式會插鳥羽裝飾。例如李白詩句“金花折風帽”即描述此物。
在風水學中,“折風”特指西北風,認為此風帶有不利影響,可能損害健康或運勢。該解釋多見于民俗文化相關記載。
少數現代資料提到“折風”作為成語,讀作zhé fēng,意為“克服逆境”,但此用法未見于權威古籍,可能是現代引申義或誤傳。
注意:若需引用該詞,建議優先采用“古冠名”或“風水術語”的釋義,成語用法需結合具體語境謹慎考據。更多曆史細節可參考《後漢書·東夷傳》等文獻。
折風(zhé fēng)是一個含義豐富的詞彙,可以指代風向改變、破壞的風、強勁的風以及轉向的風等。
拆分折風的部首為手和風,其中手為折風的左邊部首。
折風共有10筆。
折風一詞最早出現在《詩經·唐風·折楊柳》中的詩句:“未見君子,憔悴折風。”此處折風指柳樹因風吹而折斷。後來,這個詞被引申為風向改變、破壞等含義。
折風(zhé fēng)是折風的繁體字。
在古代,折風的寫法是略有不同的,用的是扁字形,字形更加簡潔。
1. 半路上突然起來的折風,把我們吹得東倒西歪。
2. 大海上的折風使得船隻難以航行。
3. 汽車飛馳時帶來的折風讓乘客都感到心曠神怡。
還可以通過與其他詞語的組合來形成新的合成詞,如折風舞、折風相對等。
近義詞包括折向、轉向。
反義詞為順風,即風勢順利、無阻礙。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