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屈從。 三國 魏 曹操 《表論田疇功》:“及 袁紹 父子威力加于朔野,遠結 烏丸 ,與為首尾,前後召 疇 ,終不陷撓。”
“陷撓”是一個漢語詞彙,在不同語境中存在兩種主要解釋,需結合權威來源和用法場景區分:
作為成語的解釋(來自極高權威性網頁)
發音為xiàn náo,由“陷”(陷害)和“撓”(攪亂)組合而成,表示陷害他人、挑撥離間的行為。例如在描述人際矛盾或權力鬥争時使用。
作為普通詞語的解釋(綜合、4、8、9)
部分詞典将其解釋為“屈從”,如三國時期曹操《表論田疇功》中“終不陷撓”即表達“不屈服”之意。此處“撓”取“彎曲、屈服”的引申義,與“陷”組合後強調因壓力而妥協。
注意:兩種釋義的差異可能源于曆史演變或語境差異。建議使用時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含義。若涉及成語用法,優先參考“陷害、挑撥”的釋義;若引述古籍或特定文獻,則可能指向“屈從”之意。
《陷撓》是一個含有貶義的詞語,意指被困擾、糾纏或引起煩惱的狀态或行為。
《陷撓》的拆分部首是“⻖”和“扌”,部首“⻖”意味着跟地形和位置有關的含義,而“扌”是手的意思,表示與手有關的操作或動作。它的總筆畫數是8畫。
《陷撓》一詞源自于古代漢語,具有一定的時代特征,是較為古老的詞語之一,用于描述人們被困擾、糾纏或引起煩惱的狀态。
《陷撓》的繁體形式為「陷撓」。
古時候,漢字《陷撓》的寫法并不完全相同。在古代的《康熙字典》中,它的寫法為「陷撓」,部分字形與今天的寫法有所區别。
1. 這個問題一直在我心裡撓着,我真的很煩惱。
2. 她的質疑不斷地陷住了我,讓我始終無法産生信任。
陷阱、撓頭、陷入、撓抓、陷害
糾纏、困擾、煩擾、折磨
解脫、寬慰、暢快、舒暢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