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藷的意思、番藷的詳細解釋
番藷的解釋
同“ 番薯 ”。 明 徐光啟 《農政全書》卷二七:“山藷,形魁壘;番藷,形圓而長。其味,則番藷甚甘,山藷為劣耳。”
詞語分解
- 番的解釋 番 ā 遍數,次,回:三番五次。 輪流更代:輪番。更(卬 )番。 稱外國的或外族的:番邦。番茄。番薯。 倍:産量翻了二番。 番 ā 〔番禺〕地名,在中國廣東省。 筆畫數:; 部首:田; 筆順編號:
- 藷的解釋 藷 ǔ 同“薯”。 筆畫數:; 部首:艹;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番藷”是“番薯”的異體寫法,指同一種植物。以下是關于該詞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定義
番薯(學名:Ipomoea batatas)是旋花科番薯屬的多年生草本植物,以地下塊根為主要食用部分。其名稱因地域差異有多種别稱,如甘薯、紅薯、地瓜、山芋等。
二、植物學特征
- 形态:塊根呈圓形、橢圓形或紡錘形,表皮顔色多樣(紅、紫、白等),莖匍匐或纏繞,葉片多為寬卵形,花為白色或淡紫色漏鬥狀。
- 生長習性:適應性強,廣泛分布于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原産于南美洲及安的列斯群島,後傳入中國并普遍栽培。
三、主要價值
- 營養:富含膳食纖維、維生素A/C、β-胡蘿蔔素、鉀等,有助預防慢性疾病。
- 應用:
- 食用:可直接蒸煮,或加工為澱粉、粉絲、糕點等;
- 工業:用于制造酒精、饴糖等;
- 農業:莖葉可作飼料。
四、備注
“藷”為“薯”的異體字,常見于方言或曆史文獻中。現代漢語多寫作“番薯”,但在台灣、福建等地仍保留“番藷”寫法。
網絡擴展解釋二
“番藷”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指“番薯”或者是“甘薯”,即指的是一種紅薯。這個詞的部首可以拆分為“艹”和“禾”,它的筆畫數目是11畫。番藷一詞的來源是由于其植物的形狀和在外地産地生長,所以被稱為“番藷”。以下是番藷漢字的繁體寫法:“番薯”。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可能與現代有所不同。對于番藷一詞來說,它的古時候漢字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舉一個例子,有時候它可能會寫成“番蕖”。
以下是一個例句,用來展示如何使用番藷這個詞語:
我買了一些新鮮的番藷來做烤紅薯。
除了番藷以外,可以組詞的例子有番薯葉、番薯地和番薯幹等。近義詞可以是紅薯或者是甘薯。而反義詞可以是白薯。
以上是關于番藷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相應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的簡要介紹。希望這些信息對您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