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uman afterbirth] [中醫]∶胎盤和胎膜的統稱。亦稱“胞衣”,“衣胞”
中醫把胎盤和胎膜統稱為胎衣。用作中藥時叫紫河車,是治療勞傷和虛弱的滋補劑。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人·人胞》:“胞衣、胎衣、紫河車……人胞,包人如衣。方家諱之,别立諸名焉。”
胎衣是中醫術語,指胎兒出生時包裹在外的胎盤和胎膜的總稱,具體解釋如下:
胎衣是胎盤和胎膜的統稱,又稱“胞衣”“衣胞”。在胎兒娩出後,胎衣隨之排出體外,是分娩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胎衣作為生物組織,直接食用存在衛生風險,需通過專業加工(如高溫滅菌)确保安全性。
胎衣是指胎兒在母體子宮内形成的一層保護膜,它包裹着胎兒,防止外界環境對其造成傷害。
胎衣的拆分部首為⾝和⼜,其中⾝部首表示人體,⼜部首表示器官或成長。
胎衣的總筆畫數為11劃。
胎衣一詞最早出現在《周易·系辭上》:“身為胎衣,兇不可言”。這裡形容身體像胎兒一樣柔軟脆弱,表示人體容易受傷害。
胎衣的繁體字為「胎衣」。
古時候,「胎衣」的字寫作「胎衤」,衤是古代衣服的象形字,表示包裹在胎兒外面的保護膜。
1. 胎衣是胎兒與外界隔絕的屏障。
2. 新生嬰兒出生後,胎衣會脫落。
胎衣的組詞:臍帶、胚胎、胎兒、子宮、孕婦。
胎盤、胎膜。
胎兒無法被唾手可得或立竿見影地供給胎衣。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