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章的意思、版章的詳細解釋
版章的解釋
(1).帳簿。亦借指登記在簿冊上的財物。《明史·潞王翊鏐傳》:“将來本支千億,請索日頻,盡天府之版章,給王邸而不足也。”
(2).版圖,疆域。 清 魏源 《聖武記》卷三:“故知西北周數萬裡之版章, 聖祖 墾之, 世宗 耨之, 高宗 獲之雲。” 清 王韬 《<普法戰紀>代序》:“幅員三萬裡,北至於朔漠,南至於 滇 粵 ……版章恢廓,前此之所未有。”
詞語分解
- 版的解釋 版 ǎ 上面有文字或圖形的用木闆或金屬等制成供印刷用的東西:木版書。活字版。底版。修版。 印刷物排印一次(可多次印刷)及有關的事物:排版。再版。版本。出版。版權。 報紙的一面:頭版頭條重大新聞。 打土
- 章的解釋 章 ā 歌曲詩文的段落:章節。章句。樂章。章回體。順理成章。斷章取義。 條目,規程:章程。章法。簡章。黨章。約法三章。 修理:雜亂無章。 花紋,文采:黑質而白章。 戳記:圖章。蓋章。 佩帶的身上的标志
專業解析
"版章"一詞在漢語中屬于較為典雅的詞彙,其含義可從本義和引申義兩個層面理解,常與國家治理、文書制度相關,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
本義:版籍與典章
- 版: 本指書寫用的木片或簡牍,後引申為戶籍、地圖、冊籍。《周禮·天官·小宰》有“聽闾裡以版圖”之句,鄭玄注:“版,戶籍也;圖,地圖也。” 故“版”代表記錄人口、土地等國家基本信息的文書檔案。參見《周禮注疏》。
- 章: 本指花紋、标記,引申為規章、制度、法律條文。《尚書·臯陶谟》有“天命有德,五服五章哉”,孔傳:“章,明也。五服:天子、諸侯、卿、大夫、士之服也。尊卑彩章各異。” 故“章”代表規範秩序、表明身份的典章制度。參見《尚書正義》。
- 合義: “版章”合用,其本義即指國家的戶籍、地圖、律令、典章等核心文書與制度的總稱,是國家治理的基礎和象征。
-
引申義:國家的象征與統治
- 由于“版”記載疆土人口,“章”代表制度法度,“版章”一詞常被用來象征國家政權、疆域或統治。它代表着國家的版圖、法統和治理體系。
- 例如,在古籍中,“版章”可用于指代朝廷的诏令文書(因其是典章的具體體現),或直接指代國家本身(如“光複版章”意指恢複國家統治或疆土)。這種用法體現了文書制度與國家治理的緊密聯繫。其象征意義在曆代文獻中均有體現,如宋代文獻常以“版章”指代朝廷文書或國家體統。參見相關曆史文獻及辭書釋義(如《漢語大詞典》)。
“版章”的核心含義是指國家的戶籍、地圖、法典、規章等根本性的文書檔案和制度體系。其本義強調這些作為國家治理基礎的具體載體和規則;其引申義則升華為此類載體和規則所代表的國家政權、疆域領土和統治法統的象征。它是一個蘊含深厚政治文化内涵的古典詞彙。
網絡擴展解釋
“版章”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根據語境不同有所差異,主要分為以下兩類解釋:
一、作為成語的含義()
- 基本定義
指規章制度或法律條文,源自古代刻在木闆或石碑上的文字,後引申為規範化的條例。
- 詳細說明
原指記載規章的載體(如木闆、石碑),後比喻成文的規定,強調事物的條理性和規範性。例如形容官員嚴格執行法律時,可稱其為“版章官”。
- 使用場景
多用于書面語或正式場合,描述法律、制度或事物的規矩性。
二、作為普通詞語的含義()
-
賬簿或財物登記
- 指登記財物的簿冊,或代指簿冊中的財物内容。
- 例:《明史》中“盡天府之版章”即指耗盡國庫財物。
-
版圖或疆域
- 表示國家領土範圍,常見于曆史文獻。
- 例:清代魏源《聖武記》用“版章”描述西北邊疆的開拓。
補充說明
- 字形結構:左右結構“版”+上下結構“章”,體現文字載體的含義()。
- 現代延伸:在出版領域,“版”可指印刷底版或版權(如“初版”“版權”),但此義項與“版章”無直接關聯。
建議結合具體語境判斷詞義,若涉及古籍或曆史讨論,需注意其多義性。
别人正在浏覽...
拜春寶路悲嘅變法陛辭鼻疔殘殺觇國禅數抄送城阚淳粹摧身碎首黕點鬥阋讀卷多米諾骨牌反應式綍綸撫拍幹打哄光彩耀目孤寡過制和怡宏逸蕙肴惠州禁戶僦舍開諷苦孜孜流感六志亂麻麻佅僸廟官南極老人難民諾已屏間孔雀埤益破家敗産潑天鬨強勁鉛印耆羸晴岚悫願取煖薩滿教沙塞子生梗生計深化改革私粜誦玩倓錢潝濞歙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