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謂将領棄軍逃跑。《穀梁傳·文公七年》:“﹝ 先蔑 ﹞輟戰而奔 秦 ,以是為逃軍也。” 範甯 注:“為将而獨奔,故曰逃軍。”
(2).猶逃兵。《醒世姻緣傳》第二六回:“你就要抽頭去了,就如拿逃軍一般,也定要清勾你轉來。”
“逃軍”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指軍隊的指揮官在戰鬥中擅自抛棄部隊逃離戰場。這一用法最早見于《穀梁傳·文公七年》的記載:“先蔑辍戰而奔秦,以是為逃軍也。”,意為将領獨自逃亡的行為被視為“逃軍”。古代軍事倫理中,這種行為被視為嚴重失職,甚至可能引發法律制裁。
後引申為士兵私自脫離軍隊的行為。例如《醒世姻緣傳》中提到:“如拿逃軍一般,定要清勾你轉來。”,說明逃軍也指士兵未經允許逃離部隊,需被追回懲處。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案例(如《穀梁傳》原文),可參考相關古籍或權威詞典來源。
《逃軍》是指逃離原有軍隊、部隊的一群人,他們可能是因為敵人的壓力、内部紛争或者其他原因而選擇離開。逃軍一詞通常含有一定的負面意義,常用來形容沒有忠誠、背叛、叛逃的行為。
《逃軍》一詞由“辵”和“軍”兩個部首組成。
辵(chuò)是漢字中的一種部首,表示走路的動作。它由4畫組成。
軍(jūn)是漢字中的一種部首,表示與軍隊有關的事物。它由6畫組成。
《逃軍》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戰争時期。在戰争中,一部分士兵可能因為戰局不利、部隊内部矛盾或其他原因而選擇離開原有的軍隊。這些離開軍隊的人被稱為《逃軍》。
《逃軍》的繁體字為「逃軍」。
在古代,漢字寫法與今天略有不同。《逃軍》在古時候的寫法為「逃軍」,這是一種傳統的漢字書寫形式。
1. 士兵們遭到敵人的圍攻,有些人成了逃軍。
2. 他背叛了原有的軍隊,成為了逃軍。
1. 逃兵:指逃離軍隊的士兵。
2. 逃亡:指為了逃避追捕或逃脫困境而流亡他鄉。
3. 逃竄:指匆忙逃離、四處逃跑。
1. 叛軍:指反叛或背叛原有軍隊的一群人。
2. 棄軍:指抛棄或放棄原有軍隊。
3. 脫逃:指逃離、脫離原來的位置或狀态。
1. 忠誠:指對主義、事業或組織有堅定忠心與執着的态度。
2. 投降:指向對方投降、屈服或認輸。
3. 歸隊:指返回原有軍隊、重新參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