蟾逃兔遁的意思、蟾逃兔遁的詳細解釋
蟾逃兔遁的解釋
謂月蝕。 明 劉基 《次韻和石末公七月十五夜月蝕》:“蟾逃兔遁漠無蹤,璧隕珠沉一何疾。”
詞語分解
- 蟾的解釋 蟾 á 〔蟾蜍〕兩栖動物,皮上有許多疙瘩,内有毒腺,形狀像蛙。吃昆蟲、蝸牛等,對農業有益。俗稱“癞蛤蟆”、“疥蛤蟆”;古代稱“蟾諸”。簡稱“蟾”,如“蟾酥”(色白,可入藥)。“蟾宮”(月亮)。“蟾桂”
- 遁的解釋 遁 ù 逃避,躲閃:遁去。遁辭。遁世。遁北。 隱,消失:遁迹。遁隱。 逃 筆畫數:; 部首:辶;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蟾逃兔遁”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為chán táo tù dùn,其含義與月蝕現象相關。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釋義
2.文化出處
- 出自明代劉基(字伯溫)的詩作《次韻和石末公七月十五夜月蝕》:
“蟾逃兔遁漠無蹤,璧隕珠沉一何疾。”
詩句以神話意象描繪月蝕的突然與壯麗,比喻珍貴事物(如璧玉、明珠)的隕落。
3.文化背景
- 中國傳統文化中,蟾蜍和玉兔是月亮的象征(如“蟾宮”“玉兔搗藥”),因此兩者“逃遁”直接關聯月蝕現象。
- 古人認為月蝕是“天狗食月”或“陰陽失衡”,此成語以神話視角解釋自然現象,體現了詩意的天文觀。
4.用法與特點
- 文學性:多用于詩文創作,增強畫面感和神話色彩。
- 現代應用:因涉及古代天文觀念,現代較少使用,多見于古籍或文學研究。
“蟾逃兔遁”通過神話意象生動描繪月蝕,兼具文學美感與文化深意。如需進一步了解其用法或相關典故,可參考劉基原詩及古代天文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蟾逃兔遁》一詞的意思是形容動作迅速或迅疾逃走的情景。該詞的拆分部首是蟾(蟲部)逃(辶部)兔(兔部)遁(辶部)。它的總筆畫數是16畫。這個詞的來源并不确切,可能是由于蟾蜍和兔子都以快速逃跑而聞名,因此将它們合并在一起形成了這個詞。
這個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蟾逃兔遁」。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現代漢字的标準寫法是「蟾逃兔遁」。
以下是一個例句:他見到危險立刻蟾逃兔遁,讓人大吃一驚。
和「蟾逃兔遁」相關的組詞有:蟾蜍、逃走、兔子。近義詞可以是「飛馳疾馳」,反義詞可以是「緩慢停留」。
希望這些信息對您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