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登樓賦的意思、登樓賦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登樓賦的解釋

賦篇名。 漢 末 王粲 作。《文選·王粲〈登樓賦〉》:“登茲樓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銷憂。” 劉良 注引《魏志》:“ 王粲 , 山陽 高平 人也。少而聰惠有大才,仕為侍中。時 董卓 作亂, 仲宣 避難 荊州 ,依 劉表 ,遂登 江陵 城樓,因懷舊而有此作,述其進退危懼之情也。”舊時常作為文人思鄉、懷才不遇的典故。 唐 劉滄 《汶陽客舍》詩:“思鄉每讀《登樓賦》,對月空吟《叩角歌》。” 元 曹之謙 《送王仲通》詩:“懷鄉不作《登樓賦》,佐府真為入幕賓。” 清 趙翼 《寄答老友莊似撰》詩:“遊蹤 王粲 《登樓賦》,近局 陶公 漉酒巾。”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登樓賦》是東漢文學家王粲創作的一篇抒情小賦,收錄于《昭明文選》。從漢語詞典釋義角度,其核心含義可概括為:

一、基礎釋義

指王粲流寓荊州時登當陽城樓所作賦文,借登高望遠抒發懷鄉之情與亂世之憂,成為古代登高主題的典範之作。現代漢語詞典中常釋義為:“東漢王粲的賦作名篇,表達羁旅之悲與壯志難酬之慨”。

二、文學背景解析

  1. 創作背景

    據《三國志·王粲傳》載,王粲因長安戰亂避居荊州依附劉表,因才能未受重用,建安九年(公元204年)登樓感懷而作此賦。

  2. 核心意象
    • “荊蠻”:典出賦中“雖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指荊州非故土(《文選》李善注)。
    • “匏瓜徒懸”:化用《論語》“吾豈匏瓜也哉”,喻才能不得施展(《論語·陽貨》集解)。

三、文學史意義

  1. 情感結構

    開創“登樓—望遠—懷鄉—憂時”的抒情模式,如“憑軒檻以遙望兮,向北風而開襟”的時空張力,影響後世杜甫《登高》等作品。

  2. 語言價值

    賦中“華實蔽野,黍稷盈疇”等句保留東漢農作物名稱,為漢語史研究提供語料(參考《中國古代文學詞典》)。

權威文獻來源:

(注:因未搜索到可驗證的線上權威鍊接,此處僅标注典籍版本信息以符合要求)

網絡擴展解釋

《登樓賦》是東漢文學家王粲的代表作之一,為魏晉抒情小賦的開山之作。以下是關于“登樓賦”一詞的詳細解釋:

一、詞義解析

“登樓賦”字面意義為“登樓所作之賦”,但作為文學典故和特定篇名,其内涵更豐富:

  1. 指代王粲的賦作:特指王粲在建安九年(204年)流寓荊州時,登當陽麥城城樓所作的一篇騷體賦(見)。
  2. 象征文人情懷:後世常用“登樓賦”代指文人漂泊思鄉、懷才不遇的愁緒,如唐詩中“思鄉每讀《登樓賦》”()。

二、作品核心内容

  1. 主題思想

    • 亂世之憂:抒寫漢末戰亂中“遭紛濁而遷逝”的流亡之痛()。
    • 思鄉懷歸:“雖信美而非吾土”道出客居異鄉的惆怅()。
    • 壯志難酬:借“冀王道之一平兮,假高衢而騁力”表達對政治清明的渴望與個人抱負()。
  2. 結構層次

    • 登樓消愁:開篇以“聊暇日以銷憂”埋下情感伏筆。
    • 觸景生情:通過描繪荊州富饒的“華實蔽野,黍稷盈疇”反襯對故土的眷戀。
    • 悲慨升華:結尾“夜參半而不寐兮,怅盤桓以反側”将憂思推向高潮()。

三、藝術特色

  1. 情景交融:将漳水、沮水等地理景觀與“涕橫墜而弗禁”的哀傷結合,開創山水寄情先河()。
  2. 用典精妙:
    • 孔子“歸欤”之歎,暗喻歸鄉無門。
    • 鐘儀楚奏、莊舄越吟,強化“人情同于懷土”的普世情感()。
  3. 骈散結合:兼具賦體的鋪陳與騷體的抒情,如“路逶迤而修迥兮,川既漾而濟深”對仗工整()。

四、文學史地位

此賦被譽為“魏晉賦首”(《文心雕龍》),其以個人情感為内核的創作模式,打破了漢代大賦歌功頌德的傳統,直接影響曹植《洛神賦》、陶淵明《歸去來兮辭》等作品(綜合)。

如需了解具體段落譯文或典故出處,可參考古詩文網、搜狗百科等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愛款包漿辯訟不取倉皇無措瞋駡籌邊椎胸頓足從表侄從公歌村纣電激凍黎遁心幹基告語貫伯含胎河漢女懷柔環翊崋山檢波檢遏鑒臨賤屯解罔景撰進孰戟氣居位累劫躐登領要臨禦砻冢鸾鹄在庭鹿耳鳴怒納下被甲持兵強食靡角清甘滑辣青精飯雀饧肉骨山肴沈溺史氏記崧高宿眉天鬼銻華梯階投隙抵罅退抑罔極之恩撷芼惜福吸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