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口伎的意思、口伎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口伎的解釋

見“ 口技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口伎(kǒu jì)是漢語中一個較為生僻的詞彙,特指古代以口腔技巧為核心的表演技藝,屬于雜耍或百戲的一種形式。其核心含義是通過口腔、舌部、喉部的特殊控制,模仿各類聲音(如鳥鳴、獸吼、風雨聲等)或進行特殊發聲表演。以下從權威詞典角度進行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口伎指依靠口腔、氣息技巧模拟聲音的表演藝術,與現代“口技”概念相近,但更強調其作為傳統技藝的表演性質。《漢語大詞典》明确将其定義為“以口舌模仿各種聲音的技藝” 。其表演形式常見于古代市井、廟會或宮廷娛樂活動,表演者稱為“口伎人”。


二、曆史源流與表演形式

  1. 曆史記載

    該技藝可追溯至漢代“百戲”,宋代《東京夢華錄》記載汴京瓦舍中有“學象生叫聲”的藝人,即口伎雛形 。清代《清稗類鈔》更詳細描述藝人“隱身屏障後,作數十人語,或雞犬風雨聲,百端并作”,凸顯其拟聲的多樣性。

  2. 表演特點

    口伎人常借扇子、屏風等道具輔助表演,通過改變口型、氣流與共鳴位置,精确模仿自然或生活音響。明代謝肇淛《五雜俎》稱其“效百禽聲,無不酷肖”,足見技藝之精湛 。


三、與“口技”的辨析

盡管“口伎”與“口技”常被混用,但傳統文獻中二者存在細微差異:


四、文化意義與傳承

口伎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産,反映了古代民間藝術的創造力。清代林嗣環《口技》一文(收入《虞初新志》)生動描繪其表演場景,成為後世研究的重要文本 。現代口技藝術雖不再用“口伎”之名,但其技藝内核仍被曲藝界繼承。


權威參考文獻

  1. 《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1994)第3卷,第752頁。
  2. 孟元老《東京夢華錄·京瓦伎藝》(中華書局, 1982)卷五。
  3. 謝肇淛《五雜俎·人部一》(上海書店出版社, 2001)卷七。
  4. 《辭源(修訂本)》(商務印書館, 2015)“口技”詞條。
  5. 張潮輯《虞初新志·口技》(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2)卷一。

網絡擴展解釋

“口伎”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解釋:

  1. 基本定義
    “口伎”是“口技”的異體寫法,指通過口腔發聲技巧模仿各類聲音的表演藝術,屬于傳統雜技的一種。例如模仿鳥鳴、風雨聲、器物碰撞聲等。

  2. 發音與詞源
    拼音為kǒu jì,其中“伎”與“技”在古代文獻中常通用,但現代更常用“口技”。

  3. 曆史背景
    口技表演形式可追溯至古代,明清時期尤為興盛。表演者通常藏于屏障後,僅用簡單道具(如扇子、撫尺)配合聲音模仿,營造逼真場景。清代林嗣環《口技》一文曾生動描述此類表演。

  4. 現代應用
    當代口技多用于舞台表演或影視配音,部分非遺項目(如“隔壁戲”)仍保留傳統形式。

  5. 注意區分
    需避免與“口技”的其他含義混淆,例如醫學上的“口腔技術”或日常語境中的“說話技巧”。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表演形式或曆史案例,可參考《虞初新志》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安家費安下拜塵蔔辭裁答藏摧愁雲慘霧床上疊床刍荛抵滞敦圉遏捺二賈樊蠻隔錯灌口還旋薅馬畫冊劍戟傑然記将津澤倦遊孔雀屏狂慢離卻流潦龍攢馬服迷離恍惚撓抑齧氈扭拽濃妝淡抹烹啜魄蕩魂飛嶔岑情人羣心趍趍仁慈軟火三圍賞贈聲部瘆疴食間實益屬界澍霖送戲搜枯弢迹匿光涕零荼炭绾髻蝸痕五土先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