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畏簡書的意思、畏簡書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畏簡書的解釋

《詩·小雅·出車》:“王事多難,不遑啟居。豈不懷歸,畏此簡書。” 毛 傳:“簡書,戒命也。隣國有急,以簡書相告,則奔命救之。”後以“畏簡書”為公務羁身之典。 唐 李德裕 《憶平泉山居贈沉吏部》詩:“昔聞 羊叔子 ,茅屋在東渠。豈不念歸路,徘徊畏簡書。” 唐 皇甫冉 《酬李司兵直夜見寄》詩:“見欲扁舟去,誰能畏簡書。”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畏簡書”是一個源自《詩經》的典故性詞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要點解釋:

  1. 詞源與基本含義
    該詞最早出自《詩經·小雅·出車》:“王事多難,不遑啟居。豈不懷歸,畏此簡書。” 其中“簡書”指刻在竹簡上的緊急軍事文書或戒命。毛傳注解說,鄰國有危難時,通過簡書傳遞求救信息,接收者需立即響應。因此,“畏簡書”原指因公務(尤其是緊急軍令)羁身而無法歸家。

  2. 引申義與文學化表達
    後世将其引申為對職責或上級命令的敬畏,成為詩文中的常見典故。例如:

    • 李商隱《籌筆驿》中“魚鳥猶疑畏簡書”,借諸葛亮嚴明軍令的典故,渲染曆史氛圍;
    • 皇甫冉《酬李司兵直夜見寄》用“誰能畏簡書”表達對公務束縛的無奈。
  3. 結構解析

    • 畏:本義為“懼怕”,此處強調對職責的敬畏與服從(參考《說文解字》對“畏”的會意解釋,甲骨文中像鬼持杖使人畏懼之形);
    • 簡書:古代竹簡文書,特指緊急軍事命令或重要公務文件。
  4. 現代使用場景
    該詞多用于文學或曆史讨論中,形容因公務纏身無法脫身,或表達對嚴格規章的恪守。例如:“他雖思鄉心切,卻因畏簡書而堅守崗位。”

提示:若需查看更多例句或曆史用例,可參考《詩經》注本及唐代李商隱、皇甫冉相關詩作。

網絡擴展解釋二

《畏簡書》的意思

《畏簡書》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對自己寫的東西或者自己的文筆感到不滿意,擔心被人嘲笑或輕視。它表達了對自己文采不夠優秀的憂慮和不自信。

拆分部首和筆畫

《畏簡書》拆分成的部首是“畏”和“書”,其中“畏”的部首是“田”,“書”的部首是“丨”。它由7個筆畫組成,其中“畏”部分由3個筆畫組成,而“書”部分由4個筆畫組成。

來源

《畏簡書》最早出現在明代戴震的《黃帝内經素問》注中。它原指古代醫生寫醫書時的憂慮,擔心自己的知識和文筆不夠出色,導緻草率書寫或者記憶錯誤。

繁體

《畏簡書》的繁體字為"畏簡書"。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時候,漢字《畏簡書》的字形相對于現代有一些差異,如“書”字的寫法中的“丨”更為直立,而不是傾斜的“丿”。

例句

1. 他對自己的寫作水平一直很有自信,從不畏簡書,勇敢地表達自己的觀點。

2. 她畏簡書,對自己的表達能力不太有信心,總是覺得自己的文字欠缺魅力。

組詞

1. 畏首畏尾:形容做事遲疑、不敢下決心。

2. 畏罪潛逃:出于害怕而逃避處罰。

3. 畏妻如虎:形容男子害怕妻子,遇到妻管嚴。

4. 畏敵如虎:形容對敵人無比恐怖,害怕對方的行動。

近義詞

1. 惜筆:擔憂自己寫出來的文字不夠出色。

2. 忤足畏途:形容人猶豫不決,害怕走錯路。

反義詞

胸有成竹:指事先有完整的計劃和準備,對于自己的表達能力充滿信心。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