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畏簡書的意思、畏簡書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畏簡書的解釋

《詩·小雅·出車》:“王事多難,不遑啟居。豈不懷歸,畏此簡書。” 毛 傳:“簡書,戒命也。隣國有急,以簡書相告,則奔命救之。”後以“畏簡書”為公務羁身之典。 唐 李德裕 《憶平泉山居贈沉吏部》詩:“昔聞 羊叔子 ,茅屋在東渠。豈不念歸路,徘徊畏簡書。” 唐 皇甫冉 《酬李司兵直夜見寄》詩:“見欲扁舟去,誰能畏簡書。”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畏簡書”是一個源自古代漢語的固定表達,其核心含義可從字義、典故及文化内涵三方面解析:


一、字義解析

  1. 指敬畏、畏懼,強調因權威或責任而産生的謹慎态度。《說文解字》釋為“懼也”,含恭敬服從之意 。

  2. 簡書

    “簡”指竹簡,“書”即文書。先秦時期以竹簡書寫官方政令、律法或軍事文書,代指國家法令。《周禮·秋官》載“凡邦國都鄙之治,皆以簡書為據”,可見其權威性 。


二、典故溯源

此語典出《詩經·小雅·出車》:

“王事多難,不遑啟居。豈不懷歸?畏此簡書。”


三、文化引申

  1. 責任意識

    後世引申為恪守職責、敬畏法度。如杜甫詩“牽裾驚魏帝,投閣為劉歆。狂走終奚適,微才謝所欽。敢忘二疏歸,痛迫蘇耽井。畏簡書之責,終然媿簪纓”,以“畏簡書”自陳履職之慎(《杜詩詳注》) 。

  2. 制度象征

    在儒家文化中,“簡書”代表禮法秩序,士人“畏”之實為對倫理綱常的遵從(朱熹《詩集傳》) 。


四、現代釋義

《漢語大詞典》綜合定義為:

“因畏懼官方文書而有所顧忌,引申為嚴守職責、敬畏法紀。”

此釋義融合了曆史語境與倫理價值,成為中華文化中“克己奉公”精神的典型表述 。


參考資料

  1.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
  2. 《周禮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
  3. 《毛詩正義》(北京大學出版社)
  4. 《杜詩詳注》(中華書局)

網絡擴展解釋

“畏簡書”是一個源自《詩經》的典故性詞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要點解釋:

  1. 詞源與基本含義
    該詞最早出自《詩經·小雅·出車》:“王事多難,不遑啟居。豈不懷歸,畏此簡書。” 其中“簡書”指刻在竹簡上的緊急軍事文書或戒命。毛傳注解說,鄰國有危難時,通過簡書傳遞求救信息,接收者需立即響應。因此,“畏簡書”原指因公務(尤其是緊急軍令)羁身而無法歸家。

  2. 引申義與文學化表達
    後世将其引申為對職責或上級命令的敬畏,成為詩文中的常見典故。例如:

    • 李商隱《籌筆驿》中“魚鳥猶疑畏簡書”,借諸葛亮嚴明軍令的典故,渲染曆史氛圍;
    • 皇甫冉《酬李司兵直夜見寄》用“誰能畏簡書”表達對公務束縛的無奈。
  3. 結構解析

    • 畏:本義為“懼怕”,此處強調對職責的敬畏與服從(參考《說文解字》對“畏”的會意解釋,甲骨文中像鬼持杖使人畏懼之形);
    • 簡書:古代竹簡文書,特指緊急軍事命令或重要公務文件。
  4. 現代使用場景
    該詞多用于文學或曆史讨論中,形容因公務纏身無法脫身,或表達對嚴格規章的恪守。例如:“他雖思鄉心切,卻因畏簡書而堅守崗位。”

提示:若需查看更多例句或曆史用例,可參考《詩經》注本及唐代李商隱、皇甫冉相關詩作。

别人正在浏覽...

哀惸粑粑百癢逼剝鬓目不敢後人長胥産舍初刻鋤犁楚絲粗穢麤陋大嶽得而複失帝母丁賦蕃表格檢勾勒規欲蝦蟆陵呵嗔猾狯嘩争降接踐蹋交報旌帷精衛填海擊汰集體經濟汲冢古文句圜舉名康時栲膠坤甯宮簾波磨勒内大臣鎗手惬懷輕薄輕呂忍形榮冠散郎沙表善祥壽星老兒鼠膽岧崹挺動鳀瀛推任唯妙唯肖蝸量無室飨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