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贞的意思、王世贞的详细解释
王世贞的解释
王世贞(1526-1590) : 明代文学家。字元美,号凤洲,别署fe21州山人,太仓(今属江苏)人。嘉靖年间进士。官至南京刑部尚书。“后七子”之一。所作诗文论《艺苑卮言》,主张复古,文必秦汉,诗必盛唐。诗以揭露严嵩父子罪恶的《袁江流钤山冈当庐江小吏行》等为有名。著有传奇《鸣凤记》。有《fe21州山人四部稿》。
词语分解
- 王的解释 王 á 古代一国君主的称号,现代有些国家仍用这种称号:王国。王法。公子王孙。王朝(俹 )。 中国古代皇帝以下的最高爵位:王公。王侯。 一族或一类中的首领:山大王。蜂王。王牌(桥牌中最大的牌;喻最有力的
专业解析
王世贞(1526年-1590年),字元美,号凤洲,又号弇州山人,明代南直隶苏州府太仓州(今江苏太仓)人,是明代中后期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书画鉴赏家和政治人物。其详细释义如下:
一、身份与地位
王世贞是明代“后七子”文学复古运动的领袖人物之一,与李攀龙并称“王李”。他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强调复古以矫正当时文坛的萎靡之风,对明代文学发展影响深远。其文学理论及创作实践被视为明代文学复古派的代表 。
二、文学成就
- 诗文创作
王世贞著述宏富,代表作《弇州山人四部稿》共174卷,涵盖诗、文、赋、说部等,内容广博,风格雄浑。其诗作以古体见长,注重格调与法度;散文则推崇秦汉风骨,尤擅史论与碑传文 。
- 文学理论
提出“格调说”,主张通过摹拟古人作品的形式与气韵来提升创作境界,强调“法度”与“才情”并重,对后世诗学理论影响显著 。
三、史学与学术贡献
- 史学著作
编纂《嘉靖以来首辅传》《弇山堂别集》等史书,详录明代政治事件与人物事迹,史料价值极高,为研究明史的重要参考文献 。
- 书画鉴赏
所著《艺苑卮言》不仅论诗文,亦涉及书画、戏曲批评,是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的综合性著作,其中对历代书画的品鉴见解独到 。
四、历史评价
王世贞被《明史》称为“才最高,地望最显,声华意气笼盖海内”,其学术与文学地位在明清两代备受推崇。晚年思想转向通达,对复古主张有所修正,体现出兼容并蓄的学术态度 。
权威参考文献来源:
-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四卷),高等教育出版社。
- 章培恒《中国文学批评通史》(明代卷),上海古籍出版社。
- 《明史·文苑传》,中华书局点校本。
- 王世贞《弇州山人四部稿》,明万历刻本。
-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艺苑卮言》,清乾隆武英殿刻本。
- 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上海古籍出版社。
网络扩展解释
王世贞(1526-1590)是明代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字元美,号凤洲,又号弇州山人,江苏太仓人。他是明代文学复古运动“后七子”的核心人物,并在李攀龙去世后主导文坛近二十年。以下是对其生平与成就的详细解释:
1.身份与仕途
- 王世贞出身官宦家庭,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19岁中进士,官至南京刑部尚书,晚年赠太子少保。
- 他为人刚正,曾因秉公执法得罪权臣严嵩,其父王忬更因严嵩迫害致死,后得平反。
2.文学地位与主张
- 作为“后七子”领袖,他主张“文必西汉,诗必盛唐”,强调复古文风,晚年创作风格趋于多元。
- 其文学理论著作《艺苑卮言》系统阐述复古思想,影响深远。
3.主要著作
- 文学方面:著有《弇州山人四部稿》《弇州山人续稿》等诗文集,涵盖诗文、杂论等体裁。
- 史学方面:编纂《弇山堂别集》《嘉靖以来首辅传》,记录明代政治与人物史事。
4.其他成就与评价
- 他自幼天赋异禀,9岁能作《咏凤凰》,21岁中进士,被誉为“天才”。
- 艺术鉴赏造诣深厚,著有《王氏书苑》《画苑》,对书画理论有重要贡献。
5.历史影响
- 王世贞的复古主张对明代中后期文学发展产生双重影响,既推动古文复兴,也因过度拟古引发争议。
- 其史学研究为后世提供了丰富的明代政治与社会史料。
如需进一步了解其具体作品或历史事件细节,可参考《明史》或《弇州山人四部稿》等原著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奥处懊恼泽家拔篲暴胀拔宅飞升不足言醇熙荡漭淡漠道法道同打挣定军山儿媳妇赋情伏阴高袤狗蝇梅海水温度汉档房假力于人坚顽及肩九里香骏骑旷邈狼抗冷意良遇练缯鹿茤炉熏绿林大盗谩好木活挠正内备尼采餪房排雾贫夫碕潭群丑肉果傻瓜少宰霎眼声律沈洿时款税冕送茶田产贴脸铁丸无尽灯遐标享亭相闻虾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