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鹪鹩以一枝栖身。比喻聊可安身之處。 明 屠隆 《綵毫記·汾陽報恩》:“天寒白屋貧,幽居無四鄰,蠅鬚聊自館,鷦栖穩。”參見“ 鷦枝 ”。
“鹪栖”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為jiāo qī,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解釋:
字義拆解
出處與用法
該詞最早見于明代屠隆的《綵毫記·汾陽報恩》中詩句:“天寒白屋貧,幽居無四鄰,蠅鬚聊自館,鷦栖穩。”
——此句描繪了貧寒環境中,僅能借蠅須般微小空間勉強安身的境況,凸顯“鹪栖”的比喻義。
引申意義
在現代語境中,“鹪栖”多用于文學或修辭,表達對生活條件要求極低,或形容身處逆境仍能安于現狀的豁達态度(如“聊作鹪栖”)。
“鹪栖”以小鳥栖枝的意象,生動傳遞出“知足常樂”或“隨遇而安”的哲理,常見于古典文學作品,現代使用較少,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鹪栖》是一個漢字詞語,它指的是小鳥停歇在樹枝上的樣子。這個詞具有濃厚的文化氛圍,常常被用來形容小鳥在美麗的自然環境中自由自在地栖息。
《鹪栖》的拆分部首是鳥(鳥字旁),它屬于部首區的第二類部首。字的結構由12畫組成:鳥(9畫)+木(4畫)。
《鹪栖》這個詞最早出現在《詩經·齊風·南山有台》中:“闳于夜哭,鹪鹙鳴喈。既替餘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攬茞。”這是中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的詩歌多以描寫大自然、表達人民情感為主題,這也是為什麼《鹪栖》這個詞與自然環境有關聯的原因。
繁體字中,《鹪栖》的鹪字部分保留了現代字形,而栖字的株字旁(木)則有些許差異。
在古代,鹪字是由12畫的小鳥和木字組成,而栖字是由根字作為主體,上方為鳥字旁,下方為木字旁。
1. 晨光中,小鳥在枝頭鹪栖。
2. 夏日的傍晚,微風拂過,成群的小鳥在湖邊的樹上鹪栖。
1. 飛鹪:指飛翔中的小鳥。
2. 鹪鹩:指小鳥的一種,它們常常以夫妻形式在一起栖息。
近義詞:栖息、栖宿。
反義詞:飛翔、離栖。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