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謂區别各物的特性而加以利用,使物盡其能。《荀子·解蔽》:“經緯天地而材官萬物。” 楊倞 注:“材謂當其分,官謂不失其任。”
(2). 秦 漢 始置的一種地方預備兵兵種。《史記·韓長孺列傳》:“當是時, 漢 伏兵車騎、材官三十餘萬,匿 馬邑 旁谷中。”《漢書·刑法志》:“天下既定,踵 秦 而置材官於郡國,京師有南北軍之屯。”《後漢書·光武帝紀下》:“三月丁酉,詔曰:‘今國有衆軍,并多精勇,宜且罷輕車、騎士、材官、樓船士及軍假吏,令還復民伍。’” 李賢 注引《漢官儀》:“ 高祖 命天下郡國選能引關蹶張,材力武猛者,以為輕車、騎士、材官、樓船,常以立秋後講肄課試,各有員數。平地用車騎,山阻用材官,水泉用樓船。” 郭沫若 《中國史稿》第三編第三章第二節:“ 西漢 初年,地方有經常訓練的預備兵。山地或少馬的地方多步兵,叫做‘材官’;平地或多馬的地方多騎兵,叫做‘車騎’。”
(3).武卒或供差遣的低級武職。《史記·張丞相列傳》:“ 申屠丞相 嘉 者, 梁 人,以材官蹶張從 高帝 擊 項籍 ,遷為隊率。”《漢書·晁錯傳》:“材官騶發,矢道同的,則 匈奴 之革笥木薦弗能支也。” 顔師古 注:“材官,有材力者。” 唐 杜甫 《諸将》詩之一:“多少材官守 涇 渭 ,将軍且莫破愁顔。” 仇兆鳌 注引《唐志》:“況材官不知其多少,大抵皆侍官輩耳。” 明 高啟 《送林谟秀才東歸谒松江守》詩:“欲充材官挽強弩,關塞莫解窮城圍。” 清 錢謙益 《畢封君八十壽序》:“ 遼 之父老子弟與四方材官健兒,骸骨撐柱,肝腦塗裂。” 古直 《惜哉行》:“将軍揚揚來通衢,材官百人馬前趨。”
(4).主管工匠、土木之事的官署。《南齊書·王敬則傳》:“ 高帝 将受禪,材官薦易 太極殿 柱。”《南史·恩倖傳·茹法亮》:“帝給 珍之 宅,宅邊又有空宅,從即併取,輒令材官營作,不關詔旨。”
“材官”是一個多義古代詞彙,具體含義需結合曆史語境分析,主要包含以下四類解釋:
1. 物盡其用的治理理念
源自《荀子·解蔽》“經緯天地而材官萬物”,指根據事物特性合理利用,實現資源效能最大化。楊倞注“材謂當其分,官謂不失其任”,強調因材施用的管理思想。
2. 秦漢時期的兵種制度
西漢初年設立的地方預備兵種,根據地形配置不同兵種:山地用材官(步兵),平原地帶用車騎(騎兵),水域用樓船(水兵)。《史記》《漢書》均記載其規模,如漢伏兵“材官三十餘萬”。
3. 低級武職或武卒代稱
指勇猛善戰的士兵或基層武官,如《史記》載申屠嘉以“材官蹶張”身份隨劉邦征戰,後升遷為隊率(顔師古注“材官,有材力者”)。
4. 主管工程的官署
南朝時期指管理工匠、土木營建的機構,如《南齊書》提及“材官薦易太極殿柱”,反映其職能與建築事務相關。
語義演變特點:該詞從哲學概念(物盡其用)逐漸演變為軍事制度術語,再擴展至職官領域,體現了古代漢語詞彙隨社會結構變化的適應性。需注意,現代語境中“材官”已不常用,多見于曆史文獻研究。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