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兵器,戈戟之屬。《周禮·考工記·廬人》:“句兵欲無彈。” 鄭玄 注:“句兵,戈戟屬。”《呂氏春秋·知分》:“直兵造胷,句兵鉤頸。” 高誘 注:“句,戟也。”句一本作“ 勾 ”。
“句兵”是古代漢語中的專有名詞,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基本定義
指戈、戟類帶有鈎擊功能的兵器,常見于先秦文獻。如《周禮·考工記》提到“句兵欲無彈”,鄭玄注釋“句兵,戈戟屬”;《呂氏春秋》中“句兵鈎頸”的描述也印證了這一含義。
形制與用途
這類兵器以鈎、啄為主要攻擊方式,與“直兵”(如矛、劍)形成功能互補。高誘在注釋中直接指出“句,戟也”,說明其形制與戟類似。
個别現代詞典(如)提到“句兵”可比喻善于運用辭令的人,将語言比作武器。但此用法缺乏古籍支持,可能是基于“句”與言辭的關聯引申而來,需謹慎使用。
提示:若需引用古籍原文或研究冷兵器演變,建議參考《周禮》《呂氏春秋》等文獻(來源、3、6)。
《句兵》是一個成語,意為一群以言辭刺激人的兵士。表示通過言辭攻擊或辯論來與他人争鬥。
《句兵》的拆分部首是“言”和“力”,分别對應第29和第19個部首。根據筆畫計算,它總共有15個筆畫。
《句兵》來源于古代兵法中的戰鬥技巧,通過言辭戰勝對手。這個成語被引申為用巧妙的辯論方式來戰勝他人。
《句兵》的繁體字為「句兵」,拼音為jù bīng。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句兵》古代的寫法為「句兵」。古代漢字的字體、結構和現在有所不同。
1. 他善于辯論,總是以句兵之法戰勝對手。
2. 他們在辯論會上使出了句兵之術,戰勝了所有對手。
1. 句戰:指以辯論和言辭來對抗。
2. 張口結舌:指在辯論或辯解的過程中結巴或無法開口。
3. 口若懸河:形容一個人能夠連續說出很多話,字字珠玑。
1. 辯手:指熟練操縱辯論技巧的人。
2. 議論家:指精通辯論和議論的人。
1. 忍讓:表示默默忍受,不與他人争辯或争鬥。
2. 閉口:指在争論中選擇保持沉默或不表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