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往鑑 ”。往事可資鑒戒者。 漢 徐幹 《中論·貴言》:“故凡道蹈之既難,錯之益不易,是以君子慎諸己,以為往鑒焉。” 宋 蘇轼 《郊祀奏議》:“昔 西漢 之衰, 元帝 納 貢禹 之言毀宗廟, 成帝 用丞相 衡 之議改郊位,皆有殃咎,著於史冊,往鑒甚明,可為寒心。” 明 沉榜 《宛署雜記·職官》:“往鑑在前,憲令在後。”
見“ 往鑒 ”。
往鑒(wǎng jiàn)是漢語複合詞,由“往”與“鑒”二字構成。其核心含義指代“過去的教訓”或“可供參考的曆史事例”,具有警示與借鑒的雙重價值。根據《漢語大詞典》釋義,“往”表時間指向性,意為“過去的、以往的”;“鑒”本義為青銅鏡,引申為“審察、對照”,如《新唐書·魏徵傳》載“以銅為鑒,可正衣冠;以古為鑒,可知興替”。兩字組合後,“往鑒”凝結了中華文化注重曆史經驗的特質。
該詞常見于文獻中對曆史教訓的總結性表述。例如清代學者章學誠在《文史通義》中強調“往鑒昭然,足為世訓”,指曆史事件如明鏡般映照現實決策。現代漢語中,“往鑒”多用于學術論述或政論文章,如“經濟危機之往鑒,可為宏觀調控提供依據”(《中國社會科學》2023年刊文),突顯其現實指導意義。
詞義演變方面,“往鑒”從最初的“曆史事例”逐漸衍生出“失敗教訓”的隱含義,如《漢語成語源流大辭典》收錄的“前車之覆,後車之鑒”與之形成語義關聯。這種語義延伸強化了詞語的警示功能,使其成為傳統文化中“以史為鑒”思想的重要載體。
關于“往鑒”的詳細解釋如下,綜合多個權威來源整理而成:
一、基本含義
指通過回顧曆史事件或過往經驗,以此作為警示和借鑒。核心内涵是“以史為鏡”,強調從過去的成敗得失中汲取智慧,避免重複錯誤。
二、字詞解析
三、出處與演變
最早見于東漢徐幹《中論·貴言》:“君子慎諸己,以為往鑒焉”,強調對自身言行的審慎。宋代蘇轼在《郊祀奏議》中以西漢改制失敗為例,提出“往鑒甚明,可為寒心”,進一步強化了該詞的曆史借鑒功能。
四、應用場景
此詞與“前車之鑒”含義相近,但更側重系統性總結曆史經驗。如需具體古籍用例,可參考《中論》《宛署雜記》等文獻原文。
跋扈髌骨不追既往城壘抽考玳瑁蟬彫流釘钯獨筍子鼓翻桂娥寒柯和好和門紅蓮候台壞戶黃鐘瓦釜圜視灰粉活字印刷鲛盤機秉季弟借火疾免矜貞廄庫寬斷狂劣恇撓枯損裡戚柳拐子緑沉沉帽子頭命故暮色蒼茫男中音攀登請會清論荠薴蘘荷閃帶身外之物蝨蟲拾誦疏宕肅拜貪榮跳門限通前至後銅駞頽影望屋而食握發殿沃頭小詞鋅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