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往鑑 ”。往事可资鉴戒者。 汉 徐干 《中论·贵言》:“故凡道蹈之既难,错之益不易,是以君子慎诸己,以为往鉴焉。” 宋 苏轼 《郊祀奏议》:“昔 西汉 之衰, 元帝 纳 贡禹 之言毁宗庙, 成帝 用丞相 衡 之议改郊位,皆有殃咎,著於史册,往鉴甚明,可为寒心。” 明 沉榜 《宛署杂记·职官》:“往鑑在前,宪令在后。”
见“ 往鉴 ”。
往鉴(wǎng jiàn)是汉语复合词,由“往”与“鉴”二字构成。其核心含义指代“过去的教训”或“可供参考的历史事例”,具有警示与借鉴的双重价值。根据《汉语大词典》释义,“往”表时间指向性,意为“过去的、以往的”;“鉴”本义为青铜镜,引申为“审察、对照”,如《新唐书·魏徵传》载“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两字组合后,“往鉴”凝结了中华文化注重历史经验的特质。
该词常见于文献中对历史教训的总结性表述。例如清代学者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强调“往鉴昭然,足为世训”,指历史事件如明镜般映照现实决策。现代汉语中,“往鉴”多用于学术论述或政论文章,如“经济危机之往鉴,可为宏观调控提供依据”(《中国社会科学》2023年刊文),突显其现实指导意义。
词义演变方面,“往鉴”从最初的“历史事例”逐渐衍生出“失败教训”的隐含义,如《汉语成语源流大辞典》收录的“前车之覆,后车之鉴”与之形成语义关联。这种语义延伸强化了词语的警示功能,使其成为传统文化中“以史为鉴”思想的重要载体。
关于“往鉴”的详细解释如下,综合多个权威来源整理而成:
一、基本含义
指通过回顾历史事件或过往经验,以此作为警示和借鉴。核心内涵是“以史为镜”,强调从过去的成败得失中汲取智慧,避免重复错误。
二、字词解析
三、出处与演变
最早见于东汉徐干《中论·贵言》:“君子慎诸己,以为往鉴焉”,强调对自身言行的审慎。宋代苏轼在《郊祀奏议》中以西汉改制失败为例,提出“往鉴甚明,可为寒心”,进一步强化了该词的历史借鉴功能。
四、应用场景
此词与“前车之鉴”含义相近,但更侧重系统性总结历史经验。如需具体古籍用例,可参考《中论》《宛署杂记》等文献原文。
摽冠饼干冰棍儿补缝蚕曲唱导常计惩窒冲眷从天而下寸功遳陋代为说项蛾封遏灭恶人先告状返素敢保干草堆筻口敢则遘愍赫赤哗呶煇赫徽墨撝披剑及履及教书进寇酒妇粔籹狂猾愧感焜昱量酒两头立地生根漓虖流泊贸功摩耶飘荡嫱施倾城庆期却纔深妙摄意手巾所有权桃花夫人天根通旷无生法潇潇洒洒小晏膝地泄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