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按譜填寫的短篇歌詞。 前蜀 牛峤 《女冠子》詞:“淺笑含雙靨,低聲唱小詞。” 明 郎瑛 《七修類稿·詩文·豔詞不可填》:“昔僧 秀關西 與 黃山谷 曰:‘作詩無害,惟豔歌小詞可罷之。’” 清 侯方域 《絕句》:“容華博得春風歇,不羨《清平》賦小詞。”
(2).民間歌謠或曲藝。猶小調。《苕溪漁隱叢話後集》卷三九引 宋 吳曾 《能改齋漫錄》:“都門盛唱小詞曰:‘喜則喜,得入手;愁則愁,不長久;忻則忻,我兩個廝守;怕則怕,人來破鬭。’雖三尺之童皆歌之,不知何謂之。” 宋 灌圃耐得翁 《都城紀勝·瓦舍衆伎》:“嘌唱,謂上鼓面唱令曲、小詞。” 明 張岱 《陶庵夢憶·二十四橋風月》:“或發嬌聲唱《劈破玉》等小詞。”
“小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需結合具體領域進行解釋:
基本定義
指短篇歌詞或民間小調,通常結構簡潔、篇幅短小。宋詞分類中,“小詞”對應令、引、近等體裁,需按固定曲譜填詞,如《女冠子》《清平樂》等。
文學特征
早期内容多描寫愛情、感傷等主題,語言淺白直率。例如牛峤《女冠子》中“淺笑含雙靨,低聲唱小詞”即典型的小詞表達。
應用場景
既用于文人雅士的書面創作,也見于民間歌謠和曲藝表演,如宋代汴京流行的《劈破玉》小調。
語法功能
指介詞、連詞、助詞等虛詞,如“在”“了”等,主要起連接或修飾作用,不能獨立成句。
與“大詞”對比
大詞(名詞、動詞等)承載核心語義,小詞則輔助構建語法結構。例如“在學校裡”中,“在”“裡”為小詞,“學校”為大詞。
提示:若需具體領域的深入解析,可說明側重方向。更多例證可參考漢典()及古典文獻用例()。
小詞是指字形比較小巧的漢字,通常包含1-3個筆畫,在書法中也被稱為短長字。這類字通常字義較簡單,易于識别和記憶。
小詞常見的部首有“口”、“木”、“一”等。部首是構成漢字的基本組成部分,起到了漢字編碼和分類的作用。
而小詞的筆畫數量較少,通常為1-3個筆畫。筆畫是指書寫漢字時所需的基本筆畫形狀和順序。
小詞的來源多種多樣,早期的小詞有些是象形字,即形狀和所象征的事物有一定的相似性,而後經過演變衍化而來。還有一些小詞是指事物的名稱,與其意義相關聯。
在繁體字中,小詞也有相應的對應字形,部分繁體字的寫法和簡體字有所不同,但整體而言兩者的基本字形和意義保持一緻。
在古代,小詞的漢字寫法可能有一些差異。不同曆史時期和地區的人們對漢字的書寫規範并不完全統一。部分小詞在古代的寫法也可能有所變化,但整體而言,基本字形和意思并未改變。
以下是一些小詞的例句:
1. 口:嘴巴是進食和發音的器官。
2. 木:樹木是大自然中重要的植物資源。
3. 一:數字中的最小基數。
小詞可以用來組成多個詞語,這些詞語的意思和小詞的意義有所關聯。例如,“口”可以和其他字組成“吃飯”、“嘴唇”等詞語。
近義詞是指意思相近或者相似的詞語。對于小詞而言,很多情況下并沒有明顯的近義詞。
反義詞是指意思相對相反的詞語。對于小詞而言,也并不是所有的小詞都有明确的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