貢籍的意思、貢籍的詳細解釋
貢籍的解釋
貢士名冊;貢士行列。 後蜀 何光遠 《鑒誡錄·賈忤旨》:“﹝ 宣宗 ﹞除 島 為 遂州 長江 主簿…… 島 因授此官,永離貢籍。”《宋史·孫何傳》:“ 何 十歲識音韻,十五能屬文,篤學嗜古,為文必本經義,在貢籍中甚有聲。”
詞語分解
- 貢的解釋 貢 (貢) ò 獻東西給上級,古代臣下或屬國把物品進獻給帝王:進貢。納貢。貢獻。貢品。貢賦。 封建時代給朝廷薦舉人才:貢生(指經科舉考試升入京師國子監讀書的人)。貢舉。 姓。 筆畫數:; 部首:貝;
- 籍的解釋 籍 í 書,書冊:古籍。書籍。經籍。典籍。 登記隸屬關系的簿冊;隸屬關系:籍貫。戶籍。國籍。學籍。 登記:籍沒(?)。籍吏民。 征收:籍田。 〔籍籍〕a.形容紛擾很大;b.形容名聲很大;c.形容縱橫交
網絡擴展解釋
“貢籍”是古代科舉制度中的專有名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解釋:
一、基本詞義
“貢籍”指貢士名冊或貢士行列,即記錄通過地方選拔、推薦至中央參加科舉考試者(貢士)的官方名冊。
- 詞源構成:
- “貢”:本義為向朝廷薦舉人才(如“貢生”“貢院”);
- “籍”:指登記名冊(如“戶籍”“典籍”),二者結合特指科舉選拔的登記名冊。
二、曆史背景與用法
- 科舉制度關聯:
貢士需經地方考試選拔後錄入貢籍,方可參加禮部會試,是科舉進階的重要環節。
- 文獻例證:
- 後蜀何光遠《鑒誡錄》記載賈島被“永離貢籍”,指其失去科舉資格;
- 《宋史·孫何傳》提到孫何“在貢籍中甚有聲”,表明其名列貢士且聲譽顯著。
三、相關延伸
- 近義詞:貢冊、科名錄;
- 文化意義:反映古代人才選拔機制,體現“學而優則仕”的社會觀念。
如需進一步了解科舉制度或具體曆史案例,可參考《鑒誡錄》《宋史》等文獻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二
《貢籍》是一個由組詞構成的漢字,意思是指人們為國家、社會做出的貢獻或者捐獻上的物品。
這個漢字可以拆分成兩個部首:貢(貝)和籍(⺮)。部首“貝”表示與財富、物質有關的意思,而部首“⺮”則表示與竹子有關的意思。
《貢籍》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代社會中,人們通過奉獻特定的物品來表達對國家和社會的貢獻。這些貢品可以是珍貴的物品、糧食、武器等。貢獻物品的人被稱為“貢人”,貢獻物品的行為被稱為“貢獻”。而這些貢獻物品被記錄在冊子上,這個冊子被稱為“籍”。因此,《貢籍》這個詞的意思就是記錄貢獻物品的冊子,以及通過貢獻物品表達的對國家、社會的貢獻。
《貢籍》在繁體字中的寫法與簡體字基本相同,隻是形狀有所不同。繁體字的寫法是「貢籍」。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根據《說文解字》,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的《貢籍》有一些區别。貢字的寫法為「貢」,籍字的寫法為「藉」。貢字中的部首是「豆」,籍字的部首是「⺾」。
《貢籍》的例句可以是:他多年來為公司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籍。
與《貢籍》相關的組詞有:貢獻、貢品、貢物等。貢獻表示為國家、社會作出的貢獻,貢品表示貢獻的物品,貢物則是指奉獻上的物品。
《貢籍》的近義詞可以是:奉獻、捐獻、貢獻等。這些詞都表示為國家、社會做出的貢獻或者捐獻上的物品。而反義詞則可以是:吞沒、竊取、剝奪等。這些詞表示不貢獻、不奉獻,甚至通過非法手段獲取或掠奪財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