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貢士名冊;貢士行列。 後蜀 何光遠 《鑒誡錄·賈忤旨》:“﹝ 宣宗 ﹞除 島 為 遂州 長江 主簿…… 島 因授此官,永離貢籍。”《宋史·孫何傳》:“ 何 十歲識音韻,十五能屬文,篤學嗜古,為文必本經義,在貢籍中甚有聲。”
貢籍是古代中國記錄地方向中央政權繳納貢品的官方簿冊制度。該詞由"貢"與"籍"二字構成:"貢"本義為進獻方物,《周禮·天官·大宰》載"以九貢緻邦國之用";"籍"指登記造冊的文書,《說文解字》釋為"簿書也"。二者合稱特指登記各地進貢物品的專門檔案,屬于國家財政管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據《文獻通考·職役考》記載,貢籍制度始于夏代"任土作貢",至周代形成"九貢"體系,包含祀貢、嫔貢、器貢等九類貢品。唐代孔穎達在《禮記正義》中強調:"貢籍所載,皆因地制宜",說明該制度遵循地理物産差異制定。宋元時期發展為"方物上供制",明清演變為"土貢制度",始終承擔着維系中央與地方經濟聯繫的功能。
相關詞彙體系包括:
(主要參考《漢語大詞典》《周禮注疏》《文獻通考》等典籍)
“貢籍”是古代科舉制度中的專有名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解釋:
“貢籍”指貢士名冊或貢士行列,即記錄通過地方選拔、推薦至中央參加科舉考試者(貢士)的官方名冊。
如需進一步了解科舉制度或具體曆史案例,可參考《鑒誡錄》《宋史》等文獻原文。
葆光包準兒坌蠢逼撥測謊稱訴陳宿侈搪出何經典淳悶粗定調中獨任制房栊風律汾陽考鼓節古時畫憑椒華蟭蟟絜誠激令近郛頸部荊條窘狹懅悚匡計愧死臘八粒米束薪領航員門前人靡麗母陀羅譬若千秋萬世乾修傾容清慎勤青瑣竘然軟琅珰撒網喏折挫身圖時來運來世曆勢業松散調撥價格體念五代舞局誤卯五威将相挈小兵嚣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