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犹王畿。《逸周书·职方》:“乃辩九服之国,方千里曰王圻。” 孔晁 注:“圻,界也。圻与畿同。” 唐 沉珣 《授崔珙凤翔节度使制》:“古称右辅,以扶助王圻。” 宋 王珪 《开封府推官王畴可开封府判官司封员外郎冯浩可开封府推官制》:“王圻画千里之广,京兆比三辅为剧。”参见“ 王畿 ”。
王圻(1530年-1615年),字元翰,号洪洲,明代上海县江桥(今属上海市嘉定区)人,是著名的文献学家、史学家和方志学家。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对其详细释义进行分项说明,结合权威文献来源:
王圻
明代官员、学者。字元翰,号洪洲,上海县人。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进士,官至陕西布政参议。晚年辞官归乡,潜心著述,尤以编纂《续文献通考》闻名,辑录辽、金、元及明初典章制度,补足马端临《文献通考》之缺。另著有《稗史汇编》《东吴水利考》等,参与纂修万历《上海县志》。
人物身份
王圻为嘉靖朝进士,历任官职至陕西布政使司参议(从四品),属明代中层文官。其政治生涯以清廉著称,曾因直言进谏遭贬谪,晚年致仕后专注学术。
学术贡献
思想与影响
主张经世致用,注重史料实证。其著作突破传统史书框架,纳入水利、漕运等实用内容,反映明代实学思潮。《续文献通考》被《四库全书》收录,四库馆臣评其“虽稍逊原书,然贯串古今,亦难能可贵”。
“圻”读作qí,本义为“天子直辖之地”(《说文解字》),后引申指疆界。王圻之名取“守土治学”之意,与其官员、学者身份相契。
上海嘉定区现存“王圻祠”(区文物保护单位),其故居“江桥”因明代属苏州府嘉定县,故部分文献称其为“嘉定人”。
(注:因古籍原始文献无直接网络链接,标注来源出版物信息以供查证。)
“王圻”一词在汉语中有两层主要含义,需结合历史文献和人物背景综合理解:
基本定义
指古代天子都城周围的千里之地,即“王畿”。这一概念源自《逸周书·职方》:“乃辩九服之国,方千里曰王圻。” 孔晁注:“圻,界也。圻与畿同。”说明“圻”与“畿”通假,均指都城直辖区域。
历史引用
人物简介
王圻(1530–1615),字元翰,号洪洲,上海人,明代文献学家、藏书家。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进士,历任清江知县、御史等职,因直言触怒权臣张居正被贬,后复起任陕西提学使等职。
主要成就
“圻”字本义为边界(如《周书·职方》中“万千里曰王圻”),后引申为都城辖区。需注意,“王圻”作为人名时与地理概念无直接关联,仅为同形词。
如需进一步了解明代王圻的著作或“王畿”制度,可查阅《续文献通考》或《周礼》相关研究。
绷吊不做美才谞賨幏怱速道疏定处对讲机读曰反哭雰雪官茶过程寒琼合衬横刀揭斧横帐合心金苏计日以待九九归原九通衢军号开心见诚奎翰老民两难礼书娄公民牧缪惑判解朴诚千古一律挈然蚑蟜清恙确然不羣盛放甚没深谋视为至宝庶官熟话酸溜溜所缘韬袭贴梗海棠菟葵外传危厉五谷不分吴市之箫详检象奁献果消伏斜萦惜分阴郗家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