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三闾的意思、三闾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三闾的解釋

指 屈原 。《後漢書·孔融傳》:“忠非 三閭 ,智非 鼂錯 ,竊位為過,免罪為幸。” 李賢 注:“即 屈原 也,掌王族三姓,曰 昭 、 屈 、 景 ,故曰‘三閭’。” 晉 陶潛 《感士不遇賦》:“故 夷 、 皓 有安歸之歎, 三閭 發已矣之哀。” 宋 張孝祥 《水調歌頭·泛湘江》詞:“喚起九歌忠憤,拂拭 三閭 文字,還與日争光。” 清 黃遵憲 《将應順天試仍用前韻呈霭人樵野丈》:“轍亂旗翻屢敗車,行吟憔悴比 三閭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三闾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曆史和文化内涵的詞彙,主要含義如下:

  1. 本義指楚國官職名

    “三闾”最初是春秋戰國時期楚國設置的官職,全稱為“三闾大夫”。此職掌管楚國三大顯貴宗族——昭、屈、景——的事務,包括宗族譜系、祭祀禮儀以及教育子弟等。其職責類似于中原諸侯國的“宗伯”或“宗正”。

  2. 特指屈原的代稱

    因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曾任此職,“三闾”在後世成為屈原的尊稱或代名詞。例如,王逸在《楚辭章句·離騷序》中明确記載:“屈原與楚同姓,仕于懷王,為三闾大夫。三闾之職,掌王族三姓,曰昭、屈、景。” 後世文學作品常以“三闾”指代屈原,如“三闾遺恨”、“三闾沉湘”等典故皆源于此。

  3. 引申為詩賦、忠貞的象征

    由于屈原的文學成就與忠貞品格,“三闾”一詞也引申為詩賦文采或高尚氣節的象征。文人常以“三闾”自況或贊譽他人文才與情操,如唐代裴說《湖外送友人遊邊》詩中“自憐成事攀仙桂,誰似投閑向草萊。若道三闾貞節在,更将何處紀瓊瑰。” 清代黃遵憲《将應順天試仍用前韻呈霭人樵野丈》亦雲:“轍亂旗翻屢敗車,行吟憔悴比三闾。”

參見

網絡擴展解釋

“三闾”一詞的含義可從曆史背景、官職職能和文學象征三個層面展開:

1. 基本含義與曆史來源
“三闾”最初為戰國時期楚國地名,位于今湖北秭歸縣三闾樂平裡()。後引申為楚國三大貴族宗族(昭、屈、景)的合稱。屈原曾任“三闾大夫”,主管這三姓宗族的祭祀、教育等事務()。因此,後世常以“三闾”代指屈原本人,如《後漢書》中“忠非三闾”即用此意()。

2. 詞義演變與文化象征
隨着屈原形象的詩化,該詞逐漸衍生出“德行高尚、才華出衆”的抽象含義()。例如成語“三闾”多用于贊頌品格卓越者,如陶潛《感士不遇賦》中借“三闾”表達對屈原氣節的追慕()。宋代張孝祥詞句“拂拭三闾文字”則凸顯其文學象征意義()。

3. 現代應用與延伸
當代文學作品中,“三闾”常作為文人風骨的代稱,如錢锺書《圍城》虛構的“三闾大學”,暗喻知識分子群體()。此外,湖北秭歸至今保留與屈原相關的“三闾”地名及文化遺址。

總結來看,該詞從具體官職、地名發展為兼具曆史厚重感與精神象征的詞彙,核心關聯人物始終為屈原。

别人正在浏覽...

本鄉本土标底播食不上台盤赪素成王敗寇稱與赤彘麤澁殂逝儋耳帝籍鼎事抵樁多發額定轉速法出多門飯囊酒甕浮慧父王膏脣販舌更竄挂拍诙嘲恢複期慧黠狐潛鼠伏見志交通島基隆荊棘銅駝九慝極智距黍曠志愧顔林樾賣侮眊目閩隸内敏前身敲尖畦宗郎君飒戾掃光誓懲實打實嗜尚壽坎獸物書谒素蟻同休等戚同議枉長白大望色微玷文雄午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