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 屈原 。《後漢書·孔融傳》:“忠非 三閭 ,智非 鼂錯 ,竊位為過,免罪為幸。” 李賢 注:“即 屈原 也,掌王族三姓,曰 昭 、 屈 、 景 ,故曰‘三閭’。” 晉 陶潛 《感士不遇賦》:“故 夷 、 皓 有安歸之歎, 三閭 發已矣之哀。” 宋 張孝祥 《水調歌頭·泛湘江》詞:“喚起九歌忠憤,拂拭 三閭 文字,還與日争光。” 清 黃遵憲 《将應順天試仍用前韻呈霭人樵野丈》:“轍亂旗翻屢敗車,行吟憔悴比 三閭 。”
“三闾”一詞的含義可從曆史背景、官職職能和文學象征三個層面展開:
1. 基本含義與曆史來源
“三闾”最初為戰國時期楚國地名,位于今湖北秭歸縣三闾樂平裡()。後引申為楚國三大貴族宗族(昭、屈、景)的合稱。屈原曾任“三闾大夫”,主管這三姓宗族的祭祀、教育等事務()。因此,後世常以“三闾”代指屈原本人,如《後漢書》中“忠非三闾”即用此意()。
2. 詞義演變與文化象征
隨着屈原形象的詩化,該詞逐漸衍生出“德行高尚、才華出衆”的抽象含義()。例如成語“三闾”多用于贊頌品格卓越者,如陶潛《感士不遇賦》中借“三闾”表達對屈原氣節的追慕()。宋代張孝祥詞句“拂拭三闾文字”則凸顯其文學象征意義()。
3. 現代應用與延伸
當代文學作品中,“三闾”常作為文人風骨的代稱,如錢锺書《圍城》虛構的“三闾大學”,暗喻知識分子群體()。此外,湖北秭歸至今保留與屈原相關的“三闾”地名及文化遺址。
總結來看,該詞從具體官職、地名發展為兼具曆史厚重感與精神象征的詞彙,核心關聯人物始終為屈原。
《三闾》是一個古代漢字詞語,主要有以下幾個意思:
1. 三闾指三個門闾,闾是指古代村莊的門戶,因此三闾指的是一個村莊的三個門口。
2. 三闾還可以泛指一個地區或城市的三個重要門戶。
3. 三闾也可以指國家或地區的三個重要戰略要地。
《三闾》的部首是三,讀音為sān,部首表示該字的類别。
根據漢字書寫規則,三闾的總筆畫數為18畫,這是指書寫該字時需要的線條數。
三闾一詞最早出現在《史記·五帝紀》,記載了黃帝治理時,設置了三闾的制度。
繁體字“三闾”與簡體字相同,寫法沒有區别,隻是在書寫形式上稍有差異。
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與現代有所不同,古時候的字形和結構較為繁複。關于“三闾”字的古代寫法記載不多,但可以參考古代常用字的結構進行猜測。
1. 這個村莊共有三闾,分别通向東、南、西三個方向。
2.這座城市有東、南、西三闾,分别是出入口。
3. 為了保護國家的安全,軍隊将加強對三闾的控制。
組詞:三闾制度、三闾門、三闾關。
近義詞:三門、三關。
反義詞:單闾、無闾。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