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通往理想境界之路。 唐 孟浩然 《高陽池送朱二》詩:“殷勤為訪桃源路,予亦歸來 松子 家。” 宋 辛棄疾 《水龍吟·題雨岩》詞:“有怒濤聲遠,落花香在,人疑是、桃源路。” 清 納蘭性德 《海棠春》詞:“落紅片片渾如霧,不教更覓桃源路。香徑晚風寒,月在雀飛處。”參見“ 桃花源 ”。《白雪遺音·南詞·烏啼花落》:“臨别訂期贈肺腑,緣何心口不相同。莫不是,另覓桃源路,許久全無信一封,害得我小侍兒報花無心賞。”參見“ 桃源洞 ”。
(2).指通往美人住處的路。 南唐 馮延巳 《酒泉子》詞:“隴頭雲,桃源路,兩魂銷。” 明 陳汝元 《金蓮記·湖賞》:“挑燈夜半自嘆籲,幾回夢入桃源路,須再聘沉魚美姿。”
“桃源路”一詞具有文學意象和實際地名的雙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通往理想境界之路
源自陶淵明《桃花源記》的典故,象征超脫塵世、安甯祥理想世界。如唐代孟浩然在《高陽池送朱二》中寫道:“殷勤為訪桃源路,予亦歸來松子家”,表達對隱逸生活的向往。
通往美人住處的路
多用于詩詞中隱喻與佳人相會的路徑。例如南唐馮延巳《酒泉子》中“隴頭雲,桃源路,兩魂銷”,以及明代陳汝元《金蓮記》中“幾回夢入桃源路”,均以浪漫筆觸暗指情緣。
指鄭州市桃源路,是一條曆史悠久的街道,全長2000米,北鄰鄭州大學,南接鄭州市第二中學,與淮北街、大學路等交彙,是當地重要交通道路之一。
該詞常出現在古典詩詞中,如宋代範仲淹《定風波》的“恍然身入桃源路”,以及陳允平《寶鼎現》的“開洞府、桃源路窈”,均借其意境增強文本的隱喻性。
提示:若需了解鄭州桃源路的具體位置或曆史,可參考、6的詳細信息。
《桃源路》是一個常見的成語,意為追求理想社會的道路。它常用來形容追求完美社會的人們所走的道路。
《桃源路》這個成語可以拆分為三個部分,首先是“桃”字,它屬于“木”部首,含有四畫;其次是“源”字,它屬于“水”部首,含有五畫;最後是“路”字,它屬于“足”部首,含有十二畫。
《桃源路》這個成語來源于唐代文學家陶淵明的《桃花源記》,該文描述了人們追求理想生活而找到的一片與世隔絕的桃花源,因此“桃源路”被引申為追求理想社會的道路。
在繁體字中,拆分部首和筆畫仍然是相同的。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有些地方對《桃源路》的寫法稍有不同,但整體形狀仍然相似。例如,“桃”字可能會寫作“夲”或“兆”,“源”字可能會寫作“員”或“溒”,“路”字的寫法基本上是不變的。
1. 他毅然決然地選擇了放棄高薪的工作,選擇走上了一條艱辛但純淨的桃源路。
2. 我們追求的不隻是物質上的財富,更是心靈上的桃源路。
桃源、路途、追求、社會、理想、道路
追求理想的道路、追尋完美社會的道路
現實道路、妥協的道路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