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legiac words] 哀悼死者的詞章、語句
亦作“ 挽辭 ”。哀悼死者的詞章。《新唐書·承天6*皇帝倓傳》:“ 泌 為挽詞二解,追述 倓 志,命挽士唱。” 宋 宋敏求 《春明退朝錄》卷下:“帝崩, 李南陽 《永熙挽詞》曰:‘朝憑玉幾言猶在,夜啟金縢事已非。’時稱佳作。” 明 葉盛 《水東日記·玉帶生卷》:“ 劉廷美 主事求作乃翁合葬挽辭。”
見“ 輓辭 ”。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挽詞漢語 快速查詢。
“挽詞”是漢語中用于哀悼死者的特定文體,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角度詳細解析:
“挽詞”讀作wǎn cí,指為悼念逝者而創作的文字作品,常見形式包括詩、文、歌、詞等。古代多采用韻文形式,通過文學表達寄托哀思。
最早可追溯至《新唐書》記載的唐代挽士唱挽詞的儀式,明清時期發展為更成熟的文體,如葉盛《水東日記》中提到的“合葬挽辭”。
“挽”本義為牽引(如“挽弓”),引申出“追悼”含義,與“詞”結合後特指哀悼性文字。其異體字“輓”在古籍中亦表相同含義。
提示:若需了解具體挽詞範例或不同朝代的文體演變,可參考《春明退朝錄》《水東日記》等古籍文獻。
挽詞是指在喪事場合中對逝者表示追悼和哀悼的辭章,用于表達哀思和告别之情。
挽詞的部首是扌(手),它有10個筆畫。
挽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它是喪葬禮儀中的一部分。通過挽詞,可以表達人們對逝者的追悼之情,以及對逝者家屬的慰問和安慰。
挽詞在繁體中文中的寫法是「輓辭」。
在古代,挽詞的漢字寫法可能與現代略有不同,但基本上是以表達哀思和告别之意為主。具體的古代漢字寫法可根據不同曆史時期和文化背景而異。
- 故人去世,親友們紛紛上前奔波送行,念挽詞表達哀思。
- 在逝者的靈堂前,親人們輪流朗誦挽詞,向逝者道别。
- 組詞:送别、哀樂、喪禮
- 近義詞:悼詞、追悼辭
- 反義詞:祝詞、慶辭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