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北曲的意思、北曲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北曲的解釋

(1) [Northern Opera]

(2) 宋元以來北方諸宮調、散曲、戲曲所用的各種曲調的統稱,調子豪壯樸實

(3) 元代流行于北方的戲曲

詳細解釋

(1). 宋 元 以來北方戲曲、散曲所用的各種曲調的統稱。與“南曲”相對。音樂上用七聲音階,調子豪壯樸實,以弦樂器伴奏。 明 胡侍 《真珠船·北曲》:“北曲音調,大都舒雅宏壯,真能令人手舞足蹈,一唱三歎。若南曲則悽婉嫵媚,令人不歡,直 顧長康 所謂老婢聲耳。故今奏之朝廷郊廟者,純用北曲,不用南曲。” 清 沉起鳳 《諧铎·垂簾論曲》:“南曲有四聲,北曲止有三聲,以入聲派入平、上、去三聲之内。”

(2). 金 元 時代流行于北方的戲曲,如雜劇、院本等。與“南戲”相對。 清 阮葵生 《茶馀客話》卷十八:“詞曲著名者,北曲則 關 、 鄭 、 馬 、 白 ,南曲則 施 、 高 、 湯 、 沉 ,皆巨子矣。” 清 李漁 《閑情偶寄·詞曲·賓白》:“北曲之介白者,每折不過數言,即抹去賓白而止閲填詞,亦皆一氣呵成。”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北曲是中國古代戲曲音樂的重要流派,特指宋金元時期流行于北方地區的戲曲形式,與南曲相對。其詳細釋義及特征如下:


一、定義與起源

北曲指金、元時期北方地區形成的戲曲聲腔體系,包含雜劇和散曲兩種形式。它源于唐宋大曲、諸宮調及北方民間曲調,在元代達到鼎盛,是元雜劇的主要音樂載體。其語言以《中原音韻》為标準,采用北方方言演唱。


二、音樂特征

  1. 宮調嚴謹

    北曲采用“宮調聯套”結構,每折戲限用同一宮調的若幹曲牌連貫組成,如《仙呂宮》《正宮》等,音樂風格高亢激越。

  2. 伴奏樂器

    以弦樂器(琵琶、三弦)和打擊樂(鼓、闆)為主,節奏鮮明,適合表現豪放悲壯的情節。


三、語言與格律


四、代表作品與作家

北曲以元雜劇成就最高,代表作家及作品包括:


學術參考文獻

  1. 《漢語大詞典》(第2版),商務印書館,2012年。
  2. 王國維《宋元戲曲史》,中華書局,2010年。
  3. 廖奔《中國戲曲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
  4. 周德清《中原音韻》,古典文學出版社,1958年影印本。

(注:因平台限制未提供鍊接,以上文獻為權威學術著作,可于圖書館或學術數據庫檢索。)

網絡擴展解釋

北曲是中國傳統戲曲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盛行于宋元時期,主要流行于北方地區。以下是其核心特點及解釋:

一、基本定義

北曲是宋元時期北方戲曲、散曲所用曲調的統稱,與南曲相對,形成金元雜劇和散曲的音樂基礎。其名稱源于地域區分,音樂風格高亢豪放,多用七聲音階。

二、音樂與結構特點

  1. 音樂來源:融合唐宋大曲、宋詞、諸宮調等傳統音樂,并吸收金元時期北方民歌及少數民族音樂(如蒙古、女真族曲調)。
  2. 聲階與風格:采用七聲音階,節奏緊湊,旋律跌宕跳躍,風格遒勁樸實,以弦樂器(如琵琶、筝)或笛子伴奏,故稱“弦索調”。
  3. 曲牌與宮調:采用曲牌聯套體結構,一套曲子限用同一宮調,通過不同曲牌組合形成複雜套曲,常用“幺篇”重複和“子母調”循環曲式。

三、語言與用韻

四、代表形式與作品

北曲的主要載體為元雜劇和散曲。元雜劇多由北曲組成,代表作家有關漢卿、馬緻遠等“元曲四大家”,經典作品如《窦娥冤》《漢宮秋》。

五、曆史地位

北曲是中國戲曲成熟的重要标志,其曲牌聯套體制對後世戲曲影響深遠。元代後,部分元素被南曲吸收,形成“南北合套”等融合形式。

如需進一步了解北曲的曲目或具體作品,可參考權威戲曲史料或《中原音韻》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邊老便便表闾蒼帝暢行無阻常山蛇償責楚夢叢菅叢莽當央倒苦水調禦帝書端貳阿彌迩人法脈準繩氛氣浮騰複信管仲古闆估販龜謀寒錫號咷大哭號衣吼疾皇華昏騰剪江谏囊角婢郊筵金黴素鸠衆舉炊君人課吏邈若山河目兵抛漾陪禮偏寵篇末貧困潦倒清恙清證窮迷傷風蒐索體識投膏止火危側無人問津吳霜獻爵弦刃薤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