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弦樂器上的弦。指弦樂器。 唐 元稹 《連昌宮詞》:“夜半月高弦索鳴, 賀老 琵琶定場屋。” 唐 顧雲 《池陽醉歌贈匡廬處士姚岩傑》詩:“弦索緊快管聲脆,急曲碎拍聲相連。” 陳毅 《頤和園五一春遊紀盛》詩:“簫笛弦索齊奏,氣球直於蒼穹。”
(2). 金 元 以來,北方戲曲或曲藝多以絲弦樂器伴奏,後人因以“弦索”為北曲的代稱。如 金 董解元 《西廂記諸宮調》也稱《弦索西廂》。 明 沉寵綏 有《弦索辨訛》三卷。
絃索:同“ 弦索 ”。 1.樂器上的弦。多用作弦樂器的總稱。 唐 元稹 《連昌宮詞》:“夜半月高絃索鳴, 賀老 琵琶定場屋。” 宋 周邦彥 《解連環》詞:“燕子樓空,暗塵鎖、一牀絃索。”參見“ 弦索 ”。
(2).彈奏弦樂。 宋 蘇轼 《虢國夫人夜遊圖》詩:“宮中羯鼓催花柳, 玉奴 絃索 花奴 手。” 明 沉德符 《野獲編·詞曲·弦索入曲》:“予幼時,猶見老樂工二三人,其歌童也俱善絃索,今絶響矣。”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鞏仙》:“ 惠 雅善歌,絃索傾一時。”
(3). 金 元 以來常稱用琵琶、三弦等弦樂伴奏的戲曲、曲藝為“絃索”。一般多指北曲。 清 王夫之 《讀四書大全說·孟子·離婁上篇一》:“於今世俗之樂,則南以拍闆,北以絃索。” 清 二石生 《十洲春語》卷三:“數年以來,如 雙珠 之崑腔, 潤寶 之絃索,并有盛名。” 姚華 《論文後編·目錄中》:“ 明 清 兩朝,南曲為盛,中 清 以後,曲就衰微。其行世者,鼓辭絃索諸調,聲益變而辭益紛。”參見“ 弦索 ”。
“弦索”是一個曆史悠久的漢語詞彙,其含義隨時代演變而擴展,主要包含以下三方面:
北方戲曲/曲藝的代稱
金元以後,北方戲曲多用琵琶、三弦等伴奏,因此“弦索”成為北曲的别稱。如金代董解元的《西廂記諸宮調》又名《弦索西廂》,明代沈寵綏還著有《弦索辨訛》專論北曲演唱()。
不同時代的樂器側重
“弦索”從具體的樂器部件發展為涵蓋樂器類别、音樂形式的綜合概念,尤其與北方傳統音樂緊密關聯。如需更完整的曆史考證,可參考《全唐詩》相關研究()及中國知網文獻()。
《弦索》一詞可以指代一個用來扣住物體或作為連結物體的細長物品。它在文學中也有引申的意義,可以表示聯繫、關聯、線索等概念。
《弦索》的部首是彳(呂),總筆畫數為10畫。
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樂器“琴”。琴的聲音是通過拉動弦索産生的,因此,人們将此類細長的物品稱為“弦索”,并逐漸将其引申為代表連接、關聯之意。
《弦索》的繁體為「絃索」。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經曆了一定的演變。《弦索》一詞初始的漢字寫法為「弦索」。
1. 這把小提琴的弦索已經松了,需要重新調整。
2. 他通過查閱各種文獻,找到了解決這個問題的弦索。
3. 她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絲弦索,讓我感到他們之間有某種聯繫。
1. 管弦索:指樂曲中管樂和弦樂之間相互呼應和配合的關系。
2. 弦索之音:指樂曲中弦樂器所發出的動聽音色。
3. 弦索連理:指通過探尋線索、尋找相互關聯之處來解決問題的方法。
線索、紐帶、聯繫、關聯
斷裂、分裂、隔離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