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意氣不平。《莊子·在宥》:“於是乎天下始喬詰卓鷙,而後有 盜跖 曾 史 之行。” 郭慶藩 集釋:“ 崔 雲:喬詰,意不平也。”一說,詐僞诘責。 成玄英 疏:“喬,詐僞也。詰,責問也。”
“喬诘”是一個源自《莊子·在宥》的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綜合解析:
核心釋義
指意氣不平或詐僞诘責。
文獻背景
該詞出自《莊子·在宥》對人性失衡的論述:“于是乎天下始喬诘卓鸷,而後有盜跖曾史之行。”
現代引申
部分現代解釋(如)将“喬诘”理解為僞裝提問以試探他人,但此用法缺乏權威文獻支撐,可能為後起之義。
建議:若需深入研究,可參考《莊子集釋》等古籍注疏,或結合上下文分析其哲學内涵。
《喬诘》是一個漢語詞彙,它指的是人心險惡、品性陰險狡詐,或形容言辭狡猾的意思。
《喬诘》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丿”和“言”。其中,“丿”是用于表示策略、計謀相關的部首;而“言”則表示與語言相關的部首。
根據筆畫的計算,《喬诘》這個詞共有9個筆畫。
《喬诘》一詞最早來源于《左傳·襄公三十二年》:“定奪之書不入是诘。”意為“決定的事情不容改變”。後來,根據上下文的進一步發展,《喬诘》逐漸演變為現在所指的意義。
《喬诘》的繁體字為「喬詰」。
《喬诘》在古代的漢字書寫中有不同的寫法,例如「喬誡」、「喬詰」、「譙詰」等,但它們都指向相同的意義。
1. 他總是喬诘地回避問題,不肯坦率面對。
2. 這個人言辭喬诘,不可輕信。
喬诘者、喬诘心思、喬诘手段
狡猾、狡詐、奸詐、狡黠
正直、誠實、坦率、直率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