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外祭的意思、外祭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外祭的解釋

指郊社山川等祭祀。與内祭相對。《周禮·地官·牧人》:“凡外祭毀事,用尨可也。” 鄭玄 注:“外祭謂表貉及王行所過山川用事者。”《禮記·祭統》:“外祭則郊社是也。内祭則大嘗禘是也。” 孔穎達 疏:“外祭則郊社者,諸侯常祭唯社稷。”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外祭是中國古代祭祀制度中的重要分類,指在室外特定場所舉行的祭祀儀式,與“内祭”(室内宗廟祭祀)相對。其核心含義與特征如下:

一、基本定義

“外祭”指在露天或特定室外場地(如郊野、社壇、山川旁)進行的祭祀活動,對象主要為自然神祇(天神、地祇)及部分人鬼(如先農、先蠶)。《周禮·春官·大宗伯》明确将祭祀分為“内祀”與“外祀”,鄭玄注:“外祀,謂社稷、四望、五祀之屬。”

二、主要類型與場所

  1. 郊祀:帝王于都城郊外祭天(如圜丘祭)或祭地(如方丘祭),屬最高規格的國家祭祀。《禮記·祭義》載:“郊之祭也,大報天而主日也。”
  2. 社稷祭:祭祀土地神(社)與五谷神(稷),通常在露天社壇舉行,象征國家疆土與農業命脈。
  3. 山川祭:對名山大川的祭祀,如“五嶽四渎”,常在山川旁設壇行禮,祈求風調雨順。
  4. 四望祭:指向特定方向的遙祭儀式,如《周禮》所載“祀四望”即祭四方山川之神。

三、儀式特征

外祭常伴隨燔柴(焚燒祭品使煙氣上達于天)、瘗埋(埋祭品于地)等儀式,體現“天人溝通”的原始信仰。《禮記·祭法》雲:“燔柴于泰壇,祭天也;瘗埋于泰折,祭地也。”

四、文化内涵

外祭反映了古人對自然力量的敬畏與依賴,強調人與天地自然的和諧關系,是農耕文明禮制的重要組成。其場所的開放性象征祭祀對象的廣泛性與神聖性,與内祭的宗族封閉性形成對比。


參考來源:

  1. 《周禮注疏》(中華書局點校本)
  2. 《禮記正義》(上海古籍出版社)

網絡擴展解釋

“外祭”是古代祭祀活動中的特定分類,其含義和背景可綜合多個來源進行解釋:

一、基本定義

指在郊外或山川等地舉行的祭祀儀式,與“内祭”(宗廟祭祀)相對。主要對象包括自然神(如山川、社稷)和特定場合的儀式(如帝王出行時的沿途祭祀)。

二、文獻依據

  1. 《周禮·地官·牧人》記載:“凡外祭毀事,用尨可也。”鄭玄注:“外祭謂表貉及王行所過山川用事者。”
  2. 《禮記·祭統》提到:“外祭則郊社是也,内祭則大嘗禘是也。”孔穎達疏:“諸侯常祭唯社稷。”

三、儀式特點

四、引申含義

在成語用法中,“外祭”可引申為委托他人代為完成重要事務,但此用法較為少見,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如需進一步了解祭祀分類或具體儀式細節,可參考《周禮》《禮記》等典籍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奧壤百世之師鄙夷不屑岔流長日襯領遲數挫銳戴着鬥笠親嘴丹毫丹井客鬥媚争妍二不隆冬方毂绠短絶泉哈爾濱含饴鴻明回緬呼救貨客交頭接耳棘地拮隔介老金石聲進望酒椀括借理繁剚劇泠波陵岡钼鋼哪能牛高馬大判押破墜千克三翻四覆桑蛾擅場蛇灰蚓線剩義省役薄賦疏捕殊奬説喈歎詞亭居通移投資銀行頽絶脫鈎外生女微力卧箜篌無官禦史台邪不幹正希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