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服劳役的人。《墨子·尚贤中》:“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徒役。”《周书·窦炽传》:“ 炽 辞以天下未定,干戈未偃,不宜輒发徒役。” 唐 张九龄 《和黄门卢监望秦始皇陵》:“徒役如雷奔,珍怪亦云蓄。” 章炳麟 《国故论衡·辨诗》:“又《成相》《雅辞》者,徒役送杵,其句度长短不齐,亦悉入録。”
(2).门徒;弟子。《韩非子·显学》:“藏书策、习谈论、聚徒役、服文学而议説。” 汉 王充 《论衡·问孔》:“如徒役之中多无妻, 公冶长 尤贤,故独妻之,则其称之,宜列其行,不宜言其在縲絏也。”
“徒役”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在古代文献中使用,其含义根据具体语境有所不同,核心意义围绕“服劳役的人”或“门徒、弟子”展开。以下是基于权威汉语工具书的详细解释:
一、基本释义
指服劳役的人或被驱使从事体力劳动的人,常带有卑微、辛劳的意味。
例证:
《周礼·地官·司徒》:“凡徒役,毋过家一人。” 指征调民力服役时,每户不超过一人。
《史记·秦始皇本纪》:“发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略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以適遣戍。” 裴骃集解引徐广曰:“適,音谪,戍也。一作‘徒役’。” 此处的“徒役”指被罚服劳役的戍边者。
来源:
《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4年)第3卷,第1002页。
二、引申义:门徒、弟子
在特定语境中,“徒役”可指追随师长的学生或门徒,强调其侍奉、学习的身份。
例证:
《荀子·大略》:“子夏家贫,衣若县鹑。人曰:‘子何不仕?’曰:‘诸侯之骄我者,吾不为臣;大夫之骄我者,吾不复见。柳下惠与后门者同衣而不见疑,非一日之闻也。’” 杨倞注引《韩诗外传》:“夫子之门人,盖三就之:唯恐不善,是以无佚士。虽七十子之徒,役于智者,不能遍也。” 此处“徒役”指孔子的弟子。
来源: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14年修订版)第1489页。
三、现代用法
现代汉语中“徒役”已较少使用,多出现在研究古代文献或历史著作中,保留其古义。部分工具书将其归为“历史词”。
来源: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2016年)第1321页。
总结释义:
“徒役”一词的核心含义为“服劳役者”,常见于古代律法、史书;引申义可指“从师受业的门徒”,强调依附与侍奉关系。其语义承载了古代社会阶层与劳动制度的特征,需结合具体文献语境理解。
“徒役”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需结合语境理解,主要分为以下两类:
服劳役的人
指被强制从事体力劳动或苦役的人,常见于古代文献。例如:
门徒或弟子
此义项使用较少,多指跟随学习的人。例如章炳麟在《国故论衡》中提及“徒役送杵”。
含义:形容无意义的劳动,白白耗费精力却无成效。
构成解析:
类型 | 含义 | 来源侧重 |
---|---|---|
词语 | 劳役者/弟子 | 历史文献 |
成语 | 无效劳动 | 现代词典 |
建议结合具体语境选择释义,古籍中多指“劳役者”,现代用法更倾向成语含义。
白丹兵戈扰攘百色不避艰险布匹朝聘成国斥土磁石打诨插科吊拷綳扒彫励狄道东庄图都灶断坏断趾二漳稿荐隔条革邪反正管槀诡寄函活和题羁碍奬训兼诣角睐机米敬忌矜量锦衣行昼稷坛讥戏钧谐夸节喟尔两袒猎马龙角葱闾里男室女家脑语蓬块叵奈青帝寝弭劬禄饶有兴趣三纬设舝诗薮束身就缚厮挺天睿逶纡宪裁献斟笑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