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vomiting and diarrhoea] 又吐又泻
呕吐与腹泻。 明 郎瑛 《七修类稿·事物·王孔多寿》:“御史 金灿 尝暑天与之饮食,见其食之无节,遂至吐泻。”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百病主治药·霍乱》:“桑白皮,止霍乱吐泻。”《医宗金鉴·张仲景<伤寒论·霍乱>》“呕吐而利,此名霍乱”集注:“轻者只曰吐泻,重者挥霍撩乱,故曰霍乱。”
“吐泻”是一个汉语词语,指同时出现呕吐和腹泻的症状,通常与消化系统异常或疾病相关。以下是详细解释:
“吐泻”由“吐”(呕吐)和“泻”(腹泻)两个动作组成,表示两者同时发生的情况。该词在古汉语中已有记载,如明代文献提到“霍乱吐泻”,现代多用于描述因身体不适或疾病引起的消化道症状。
若吐泻频繁或伴随高热、脱水等症状,需及时就医,避免延误病情。日常生活中需注意饮食卫生,避免腹部受凉。
如需更完整的医学建议,可参考来源网页(如、5、6)。
吐泻是指食物或消化液从口中或肛门中排出的情况,通常伴随着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这是人体排除体内毒素或病原体的自我防御机制。
吐泻的拆分部首是口和水,吐的笔画数为6,泻的笔画数为8。
吐泻这个词的来源不确切,它是由两个独立的词组合而成。吐指从口中排出,泻指从肛门排出。
吐泻的繁体字为吐瀉。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吐泻的写法与现代有一些差异,但差异不大,仍然能够识别。
他因食物中毒而不断吐泻。
呕吐、腹泻、反胃、吞食、消化等。
呕吐、吐逆、倒吐。
咽下、吸收。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