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帝王規戒臣下的诏令。 宋 孫奕 《履齋示兒編·太宗戒官吏碑》:“ 太宗皇帝 禦書‘爾俸爾祿,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難欺’四句,以戒監司守令,民到於今受其賜,德至渥也。蓋本 蜀後主 孟氏 昶 頒令箴以箴戒宗人之詞。”
“令箴”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背景可綜合如下:
詞義解析
“令箴”指帝王用于規誡臣下的诏令或文書,具有警示、勸誡的官方性質。其中“令”為命令、诏令,“箴”本義為勸告、規戒,合稱體現君主對臣子的訓導意圖。
曆史出處與背景
該詞最早可追溯至五代十國時期。據記載,後蜀末代皇帝孟昶曾頒布《令箴》以告誡宗室及官員,内容包含“爾俸爾祿,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難欺”等名句。北宋太宗趙光義将此文精簡為《戒石銘》,刻于石碑警示官吏,成為後世廉政文化的經典文本。
演變與影響
孟昶的《令箴》經宋代改造後廣泛流傳,明清時期仍被地方官府沿用,成為古代官員廉政教育的重要文獻。其核心思想強調官吏應體恤民情、廉潔自律,具有深遠的曆史意義。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本内容或不同朝代的引用案例,可參考《履齋示兒編》《戒石銘》等古籍記載。
《令箴》是一個詞語,意思是警句、箴言。通常用來形容一句簡短的話語,包含着深刻的哲理或教益。
《令箴》可以拆分為「令」和「箴」兩個部分。其中,「令」是左右結構的字,部首為人。 「箴」是上下結構的字,部首為竹。總共有9個筆畫。
《令箴》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經書《尚書》中的一段話:“君子以文人之舉足,古人之令箴。”這段話中的“令箴”一詞原本意指古代仁人志士的箴言之語。
《令箴》的繁體形式為「令箴」。
古時候《令箴》的字形寫法可能與現代有所不同,但由于沒有詳細的古代文字資料,本文無法給出準确的古代寫法。
1. 他常常引用古代《令箴》來啟發學生的思維。 2. 這本書收集了許多名人的《令箴》,讀起來很有啟發性。 3. 《令箴》透露着智慧,值得細細品味。
類似詞語包括「格言」、「箴言」、「警句」等。
《令箴》這個詞本身沒有明确的反義詞,但可以用對立的概念來對比,例如「廢話」、「無意義的話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