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官員朝會時皆執手版,端持近身以示恭敬。 唐 韓翃 《送李司直赴江西使幕》詩:“斂版辭 漢 廷,進帆歸 楚 幕。” 宋 陸遊 《醉歌》:“平生為衣食,斂版靴兩腳。”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論文下·點化故事》:“初官 太原 ,作詞數十曲,嘲郡邑同僚,并及府帥。帥怒甚。因羣吏入謁,面數折之曰:‘君恃爾兄,謂吾不能治爾耶?’ 彥齡 斂版頓首謝。”
斂版是古代漢語中的禮儀用語,指官員在面見尊長或重要場合時,将手持的笏闆(古代官員記事用的手闆)恭敬地收攏于胸前或身側的動作。這一行為既體現對對方的尊重,也彰顯自身儀态的莊重。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三方面解析:
“斂”意為收束、整理,“版”即笏闆。古代官員上朝或參拜時需雙手持笏記錄旨意,但在特定場合(如面聖、谒見尊長)需主動收斂笏闆以示謙卑。《禮記·曲禮》載“凡奉者當心”,鄭玄注“謂捧持當心”,即指将笏闆收于胸前的規範動作。此儀節在《新唐書·車服志》中亦有印證,官員需“斂版再拜”,突顯禮制中的尊卑秩序。
“斂版”逐漸演化為恭敬姿态的代稱。宋代朱熹《朱子語類》提及“見長官須斂版端坐”,強調收斂笏闆後需保持身姿端正。清代顧炎武《日知錄》更以“斂容正版”描述士大夫的莊重儀态,說明該詞已超越具體動作,成為禮敬精神的符號化表達。
笏闆材質(玉、象牙、竹木)對應不同官階,故“斂版”暗含對等級制度的遵從。唐代杜佑《通典》詳載“五品以上執象笏,六品以下執竹木笏”,收放笏闆的儀軌實為官僚體系尊卑結構的具象化呈現。明代《大明會典》更明确規定“百官奏事畢,斂笏北向立”,印證其作為宮廷禮制的組成部分。
結語
“斂版”濃縮了古代禮法社會的精神内核,既是對器物(笏闆)的物理操作,更是對“敬”與“序”的價值踐行。其語義承載着從具體儀軌到抽象禮義的升華,成為研究傳統官儀制度的重要切口。
參考文獻來源:
“斂版”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含義如下:
1. 基本釋義
指古代官員在朝會時手持笏闆(手版),端正持握并貼近身體,以示恭敬的禮儀動作。這一行為體現了古代官場對儀态和禮節的重視。
2. 詞源與用法
3. 文化背景
笏闆的使用是古代中國官僚體系的重要禮儀符號,不同品級官員的笏闆材質、形制有嚴格規定。官員通過“斂版”動作,既表達對皇權的尊重,也展現自身身份與修養。
總結
“斂版”反映了古代官場禮儀的細節,是研究傳統政治文化的重要詞彙。若需進一步了解笏闆形制或相關制度,可查閱《周禮》《新唐書·輿服志》等典籍。
報仇雪恥标枺鼻窦炎鼻息不入用敞閑車塵馬迹誠谠懲羹吹齑春精踔起出豫搭路大食地險駧馳冬學阿其那蜚觀廢人封匦弓履工運貫虱古峭寒泉之思喝神駡鬼節幡泾川警告經營方式扃鍵九鼎魚己知均勻連疇接隴撩惹論問能言快說尼僧七兵邱真人穣田認虧僧祇谷善有善報十六字令飾亂失途手寫書根嵩箕無妄之憂五指山下究相得益彰象物肖子攜取謝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