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死在監牢裡屍體被拖出。《蕩寇志》第九五回:“你如今拖牢洞死了,你的兒子卻落在我手裡。” 周立波 《紀念》:“這一年夏季,牢監裡死的人真多,每天深夜裡,總有好幾十具屍體,用蘆席包着,從監獄大門旁邊的一個小牆洞裡拖到獄外去,‘拖牢洞’這話成了全監獄裡最忌諱的罵人話。”
“拖牢洞”是一個具有地方特色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和使用場景如下:
字面含義
指舊時犯人在監獄中死亡後,屍體從牢房牆壁的通風洞口被拖出的現象。該詞源于古代監獄處理囚犯屍體的方式。
引申含義
在蘇州等地方言中,“拖牢洞”被用作詛咒他人死亡的惡語,帶有強烈的貶義和侮辱性。
古代文獻
清代小說《蕩寇志》多次出現該詞,例如:“你如今拖牢洞死了,你的兒子卻落在我手裡。”,生動反映了當時監獄的殘酷現實。
現代作品
周立波在《紀念》中寫道:“‘拖牢洞’成了監獄裡最忌諱的罵人話。”,說明這一詞彙在近代仍被使用。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查閱《蕩寇志》原文或地方方言研究資料。
《拖牢洞》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壞人做了壞事而無法逃避懲罰的地方。
<問題>《拖牢洞》的拆分部首是手、艮和宀,總共有12個筆畫。
<問題>《拖牢洞》一詞最早出現于南朝齊謝靈運的《姑蘇謝氏譜·卷八》中,描述了一個泾渭分明,壞人必定受到懲罰的場景。
<問題>《拖牢洞》的繁體字寫作為《拖牢洞》。
<問題>《拖牢洞》古時候的漢字寫法與現代相同,沒有特殊變體。
<問題>例如:他從小就偷東西,最終被送進了拖牢洞裡,接受了他應得的懲罰。
<問題>拖沓、拖延、拖拉、牢記、洞察。
<問題>類似的近義詞有“殺豬盤”、“刑場”。
<問題>《拖牢洞》是指壞人受到懲罰的地方,可以說沒有明确的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