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以国事付托;受国事付托。《史记·黥布列传》:“ 随何 曰:‘大王与 项王 俱列为诸侯,北乡而臣事之,必以 楚 为彊,可以託国也。’” 唐 吕温 《诸葛武侯庙记》:“於戏!以 武侯 之才,知己託国。土虽狭,国以勤俭富;民虽寡,兵以节制强。 魏武 既没, 晋宣 非敌,而戎马荐驾,不復中原。” 清 王夫之 《读通鉴论·秦始皇三》:“ 秦始皇 之宜短祚也不一,而莫甚於不知人。非其不察也,惟其好諛也。託国於 赵高 之手,虽中主不足以存,况 胡亥 哉!”
“讬国”为“托国”的异体写法,在汉语中属于文言用法,其核心含义可分为两层:
一、委託國政 指君主或統治者將國家事務託付於臣子或賢能之士。此用法源於古代政治制度,如《後漢書·陳蕃傳》記載“委託國政,臨危致命”,強調權力交接與責任承擔的關係(来源:《汉语大词典》)。
二、寄託國運 指將國家命運、安危依附於特定人物或勢力。例如《三國志》中“託國江表,以觀天下之衅”,表達政權存續對外部條件的依賴性(来源:《古代汉语词典》)。
該詞現當代使用頻率極低,主要見於歷史文獻及仿古語境中。其構詞法符合漢語“動賓結構”特徵,“讬”為動詞表“寄託、依附”,“國”作賓語指代政權實體,整體呈現出被動性與依存性語義特徵(来源:《汉字形义分析字典》)。
关于“讬国”的词义解释如下:
基本含义
“讬国”是古代汉语词汇,意为“以国事付托”或“受国事付托”,即指将国家事务委托给他人,或接受国家重任的托付。该词中的“讬”为“托”的异体字,表“委托、依托”之意()。
引证与用法
补充说明
该词多用于古代文献,现代汉语中已较少使用。需注意,搜索结果来源权威性较低,建议结合《汉语大词典》或权威古籍注本进一步验证。
(注:因用户未要求语言切换,此处保持中文回答。)
班本饱嗅八音迭奏饼干碧衣女子禅经巢轩惩忿出贡吹铜错过大喊大叫打紧都检点堆垛敦让汸泉舫舟范水模山废绝奉户复蹈前辙感激士管乐器古巴贵府鬼狐尤鬼子姜和惬花冠锽锽还须互让箭笄就是沮坏库储昆仍砾石屋面漏嘴毛铢楠竹泥龟魄散魂飞启譬臞小任达不拘入难山叫子诗瓢水蜜桃算起来天铎秃发猥僻蚊厨伍百相喣沫笑枋犀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