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于禮儀等級的典籍。《周禮·秋官·掌訝》:“掌邦國之等籍,以待賓客。” 鄭玄 注:“等,九儀之差數。” 賈公彥 疏:“九儀之差數,即大行人命者五,爵者四,以九以七以五為差數是也。”
“等籍”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與禮儀等級相關,以下是詳細解釋:
“等籍”指記錄禮儀等級的典籍或簿冊,主要用于規範不同身份、場合下的禮儀等差。其中:
該詞最早見于《周禮·秋官·掌訝》:“掌邦國之等籍,以待賓客。” 意為官員需依據這類典籍接待賓客,确保禮儀符合其身份等級( )。
主要用于古代官方場合,如:
該詞屬曆史詞彙,現代漢語中已不常用,相關概念可參考《周禮》研究或古代禮制文獻( )。
《等籍》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指等候、等待一個人所發出的籍貫、身份等個人信息。這個詞語主要用于特定場合,例如辦理戶籍遷移、調整等手續時,要求個人等待審批或處理。
《等籍》的拆分部首是⺮(竹字底部),它的總筆畫數是12畫。
《等籍》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其中“等”的本義是指等候;“籍”的本義是指記載個人信息的冊子,例如戶籍、籍貫等。繁體字中,“等”字的寫法與簡化字相同,而“籍”字的寫法則是「宅」。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以《等籍》為例,古時寫法是「等籍」,其中的“等”字是用上面一橫一豎兩個筆畫連起來的;而“籍”字則像一個長方形,上方一橫代表竹子,下面一橫表示地面,中間的豎線代表筆畫。
1. 他已經提交了戶口遷移申請,現在隻能等籍了。
2. 因為辦理手續需要一段時間,你需要接受等籍的過程。
- 等待、等候、等待 - 籍貫、籍貫證明、戶籍 - 遷籍、變更籍貫
等候、等待、守候
解籍、解除等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