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瓴甋的意思、瓴甋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瓴甋的解釋

(1).磚。 漢 蔡邕 《吊屈原文》:“啄碎琬琰,寶其瓴甋。” 晉 張協 《雜詩》:“瓴甋誇璠璵,魚目笑明月。” 唐 劉知幾 《史通·品藻》:“或珍瓴甋而賤璠璵,或策駑駘而捨騏驥。” 清 顧炎武 《與歸莊手劄》:“弟詩不足觀,以比兄作則瓴甋之於寶鼎。”

(2).陶制容器,似瓶。 元 陳孚 《安南即事》詩:“鼻飲如瓴甋,頭飛似轆轤。”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瓴甋”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存在差異,綜合搜索結果中的權威信息,主要可從以下兩方面解釋:

一、作為名詞的釋義

  1. 磚或陶制容器
    根據(漢典)和(漢典詞語解釋),“瓴甋”指長方形的磚或類似瓶子的陶制容器。例如:

    • 漢代蔡邕《吊屈原文》提到“寶其瓴甋”,即以“瓴甋”代指磚塊;
    • 元代陳孚詩中用“瓴甋”形容安南地區的陶制飲具。
  2. 建築構件
    部分文獻(如)提到“瓴”指屋頂瓦溝或盛水瓶,“甋”為長方磚,組合後可能與古代建築中的排水或裝飾構件相關。


二、作為成語的引申義

在成語“高屋建瓴”()中,“瓴”指盛水的瓶子,比喻居高臨下的形勢。而“瓴甋”單獨使用時,部分文獻(如)引申為形容水流迅猛、聲勢浩大,強調不可阻擋的氣勢。例如:

“瓴甋之勢,如瀑布傾瀉。”


使用注意

  1. 語境差異:需根據上下文判斷具體含義,古籍中多指磚或陶器,文學比喻中可引申為氣勢宏大。
  2. 生僻性: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常見于古典文獻或成語衍生解讀。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典》或蔡邕、張協等古代文獻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二

《瓴甋》是什麼意思

《瓴甋》(líng dì)是一種古代文獻中常見的詞語,原指用于制作和安置塔鐘的底座或台階。引申意義上,它也可以表示一種固定或支撐物體的裝置或結構。

拆分部首和筆畫

《瓴甋》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石(shí)和立(lì),分别表示石頭和直立的意思。在拆分筆畫方面,石部有5畫,而立部有4畫,總共9畫。

來源和繁體

《瓴甋》這個詞最早出現在《漢書·藝文志》中,它源于古代制作塔鐘的工藝。古代人們将鐘鑄在底座上,以增加穩定性和聲音的傳播效果。隨着時間的推移,這個詞逐漸引申為其他固定或支撐物體的裝置或結構。

繁體字《瓴甋》為「瓴壠」,其中「瓴」是瓶子頂部的扁平部分,也表示承載和支配的意思,「壠」表示堆積的意思。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瓴」的寫法并不是現代的形态。早期的寫法是類似「牛」的形狀,下面有三個小點,表示瓶子的口。後來演變成扁平的形狀,頂部加上了一個小塊,代表托盤的樣子,而下面的「甋」是由石部和立部組合而成,表示立在石頭上。

例句

1. 古代塔鐘上的瓴甋經過精心設計,确保鐘體穩固無誤。

2. 這座大橋上的瓴甋充分發揮了支撐和固定的作用。

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組詞:瓴台(líng tái,指塔鐘的底座)、瓴車(líng chē,指塔鐘上的運載裝置)。

近義詞:基座、基台、底座。

反義詞:不固定、不穩定。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