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間流傳的,有較固定句型的,通俗淺顯的格言式短語。 晉 陶潛 《答龐參軍序》:“俗諺雲:‘數面成親舊。’況情過此者乎?” 唐 張鷟 《遊仙窟》:“ 張郎 心專,賦詩大有道理。俗諺曰:‘心欲專,鑿石穿。’誠能思之,何遠之有!” 沉從文 《新湘行記》:“我很滿意這次過渡的遇合,提起一句俗諺‘同船過渡,五百年所修’,聊以解嘲。”
“俗諺”是漢語中常見的語言形式,其含義和特點可綜合多個來源解釋如下:
基本定義
俗諺指民間流傳的、有較固定句型的通俗格言式短語,通常反映生活經驗或處世智慧。例如“數面成親舊”“心欲專,鑿石穿”等。
語言特征
俗諺常用于傳遞道理、勸誡或總結規律,兼具文化傳承和語言教育作用。例如沈從文在《新湘行記》中引用“同船過渡,五百年所修”,即通過俗諺表達人際緣分。
兩者均屬民間口語化表達,但俗諺更強調格言式的哲理,而俗語涵蓋範圍更廣(如歇後語、俚語等)。
如需更多實例或深入分析,可參考漢典、文學典籍等來源。
“俗諺”是指民間流傳的常見的、簡練的諺語或俗語。它通常是通過長期口頭傳承而形成的,具有簡潔、生動、形象的特點,用于表達人們的生活經驗和智慧。
“俗諺”的拆分部首為“亻”和“言”,其中,“亻”表示人,而“言”表示語言。它共有11個筆畫。
“俗諺”的出處不詳,但可以看出它的源頭自古以來就有。在古代,人們常常通過諺語來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智慧,傳遞給後代。這些諺語不僅深受人們喜愛,還被廣泛應用于日常生活中,經曆了長期的發展和演變。
“俗諺”這個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俗諺」。繁體字是中國文字的傳統形式,主要在台灣、香港和澳門地區使用。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與現代稍有不同。根據曆史記載中的資料,可以得知“俗諺”的古代寫法為「俗諺」。這種寫法在古代文獻和碑銘中有所見。
以下是一些關于“俗諺”的例句:
1. 情人眼裡出西施,美人心中許呂布。(形容主觀看法産生誤判)
2. 失敗是成功之母。(失敗能夠為成功提供經驗和教訓)
3. 舊的不去,新的不來。(指需要主動放棄舊的東西才能迎接新的事物)
組詞:諺語、俗語、格言、箴言等。
近義詞:諺語、格言。
反義詞:正經話、莊重言辭。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