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谓身居高位而不被事务牵缠住。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赏誉》:“时人目 庾中郎 善於託大,长於自藏。” 刘孝标 注引《名士传》:“ 敳 虽居职任,未尝以事自婴,从容博畅,寄通而已。” 清 卢存心 《蜡谈》:“口吃而不语,可谓善於自藏;才拙而能行,寧非长於託大。”
(2).谓妄自尊大。 元 无名氏 《渔樵记》第三折:“他可不託大,不嫌贫。” 朱自清 《民众文学谈》:“他们託大惯了。”
(3).指因骄傲而疏忽大意。《三国演义》第七十回:“虽然如此,未可託大,可使 魏延 助之。”
“讬大”是一个多义古汉语词汇,在不同语境中有以下三种主要含义:
身居高位而不被事务牵缠
指身处显要职位却能保持超然态度,不被琐事束缚。如南朝《世说新语·赏誉》记载庾中郎“善於託大,长於自藏”,清代卢存心《蜡谈》也提到“长於託大”的处世智慧。
妄自尊大
形容傲慢自夸的态度。元代杂剧《渔樵记》第三折中“他可不託大,不嫌贫”即用此义,现代作家朱自清在《民众文学谈》中也提到“他们託大惯了”。
因骄傲而疏忽大意
常见于口语化表达,指因自满导致粗心犯错,如“切莫讬大误事”。
使用注意:前两义项多用于古代文献,第三义项在现代口语中偶见但较少。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词义,避免混淆。
《讬大》是一个汉字词语,它的意思是请求、祈求。表示希望得到某种东西或者某种情况的应验。
《讬大》由两个部首组成,左边是讠部,右边是大部。它的总笔画数为12。
《讬大》的来源比较古老,最早出现在《说文解字》中。它的繁体字为「託大」。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经历了一些变化。《讬大》在古时候的写法也有所不同,以「託大」为例,「託」字的讠部原为「言」,表示语言;而「大」字的右边则是「人」,表示人物形状。
1. 他讬大上天,希望能够顺利通过考试。
2. 我讬大你能赢得这场比赛。
讬情、讬愿、讬求、讬祈、讬托
祈求、请求、乞求、恳求、祷告
放弃、拒绝、否决、婉拒、不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