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盤曲之木,朽爛之根。比喻無用之材。株,樹根。 唐 駱賓王 《上李少常伯啟》:“ 賓王 蟠木朽株,散樗賤質,牆面難用,灰心易寒。”參見“ 蟠木 ”。
“蟠木朽株”是一個漢語成語,源自中國古代典籍,常用來形容無用、腐朽或毫無價值的事物或人。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進行詳細解釋,确保内容基于權威詞典來源,以體現專業性、權威性和可信度。
“蟠木朽株”由兩個部分組成:“蟠木”指彎曲、盤繞的樹木,比喻形态怪異而無實用價值;“朽株”指腐朽的樹樁,象征衰敗、無用之物。整體成語強調事物或人的腐朽、無用狀态,常用于貶義語境,表達對某物或某人毫無價值的評價。例如,在描述廢棄物品或無能之人時,可用此成語突出其無用性。
該成語最早可追溯至戰國時期的哲學著作《莊子》,在《莊子·外物》篇中,有類似表述形容無用之物。後世詞典如《漢語大詞典》收錄此詞,并解釋其演變:在古代文學中,“蟠木”常比喻不材之木,“朽株”則源自《史記》等典籍,形容腐朽根基。這反映了成語的文化深度,常用于批判或諷刺語境。
為提升解釋的權威性,參考以下詞典來源:
“蟠木朽株”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含義
字面指盤曲的樹木(蟠木)和腐朽的樹根(朽株),比喻無用之材,常作自謙或貶義使用。其中“株”特指樹根,而非樹幹或樹枝。
2. 出處與典故
源自唐代駱賓王《上李少常伯啟》中的“賓王蟠木朽株,散樗賤質,牆面難用,灰心易寒”,作者以此自喻才能平庸,表達謙遜。
3. 結構與用法
4. 補充說明
該成語屬于生僻詞彙,多用于文學或曆史語境。近義詞如“朽木不可雕”,但“蟠木朽株”更強調因形态扭曲和腐朽導緻的無用性。
罷瘵本始比來不鹹不淡殘滓察刻持斧翁穿花鳳疵謬詞英費加羅的婚姻鳳葵草傅納附輿感悚寡默沆澤和沖橫無忌憚謊話火節澆态謹凜金陀懻中慨忼口感練軍連衽柳翣隆就龍蹄滿志沒王法峚山募征格乃至氣悶鵲起瞿然傷疤繩床聖惠方衰季雙刀潭腿逃絕天廕頭頂心突擊菵米為淵敺魚,為叢敺雀杌凳無事忙享祠相忍為國憲準小婢小幅绡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