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借口。 宋 文天祥 《<指南錄>自序》:“予謂此北反間也,否則托辭以逐客也。” 沙汀 《磁力》:“借書實在是個托辭。 小袁 隻是隨便看了看封面,就告辭了。”
(2).指找借口。 清 黃鈞宰 《金壺浪墨·果勇夫人》:“或謂夫人明哲,必托辭不行。” 魯迅 《彷徨·傷逝》:“大半是被托辭拒絕,小半是我們以為不相宜。”
(3).推托之辭。 郭沫若 《塔·喀爾美蘿姑娘》:“我臨走的時候,對你說的是要到此地的電氣工場來實習,但這不過是我借口的托辭,可憐你是受了我的欺騙了。”
“托辭”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綜合解釋:
“托辭”指為推脫或掩飾真實意圖而提出的借口或理由,通常包含三種具體含義:
如需進一步了解曆史文獻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文天祥、魯迅等作品的原文(來源:、)。
「托辭」一詞的意思是指以某種借口或理由來推脫、推诿或掩蓋真相。通常用來形容人為了逃避責任或不願意承擔某種行動而編造的借口。
「托辭」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扌」和「辛」,其中「扌」是手部偏旁,表示與手相關的動作,「辛」則是一個獨體字,沒有類似的偏旁。根據漢字的讀音和字形規律,「辛」在筆畫上的構成為6畫。
「托辭」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這個詞最早出現在《莊子·至樂》一書中,用于描述人們為了逃避責任而編造的借口。隨着時間的推移,「托辭」逐漸成為一個常用詞彙,用以描述各種逃避或推诿的情況。
在繁體字中,「托辭」的寫法基本保持不變,僅僅多了幾個繁體字體的筆畫變化。具體而言,「托」字的「丸」部分多了一個「蔔」,而「辭」字的「辛」在一些繁體字體中略有變形。
在古代,「托辭」這個詞的寫法與現代基本一緻。根據古代漢字的演變變化和書法規範,古時候的「托辭」寫作「託辭」,其中的「辛」字與現代寫法相同,「托」字的「丸」部分則寫作「襥」。
他編造了一個托辭,以逃避對項目延期的責任。
我無法接受他的托辭,因為事實很明顯。
組詞:詞托、托詞、辭托。
近義詞:推诿、敷衍、搪塞。
反義詞:承擔、負責。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