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 陝西省 臨潼縣 東南,因古 骊戎 居此得名。是著名的遊覽、休養勝地。又名 郦山 。《漢書·劉向傳》:“ 秦始皇 葬於 驪山 之阿,下錮三泉,上崇山墳,其高五十餘丈,周回五裡有餘。” 唐 張說 《應制奉和》:“ 漢 家行樹直 新豐 , 秦 地 驪山 抱溫谷。” 清 陳維崧 《滿庭芳·距汝州四十裡山有溫泉相傳為唐武後幸洛時浴處》詞:“凄然也, 驪山 浴館,一樣野花稠。”
骊山的解釋可從以下方面綜合闡述:
骊山位于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是秦嶺山脈的支脈,東西綿延約20-25公裡,最高峰九龍頂海拔約1302米。因山形似蒼黛色駿馬而得名“骊山”,又因景色翠秀得名“繡嶺”。其森林景觀獨特,有千畝側柏林等植被,夕陽西下時呈現“骊山晚照”的绮麗景象。
作為國家4A級景區,�山擁有烽火台、兵谏亭、老母殿等景點,是融合自然風光與人文遺迹的遊覽勝地。2014年後與華清池整合,進一步提升了旅遊資源的完整性。
(如需更詳細的曆史事件或景點列表,可參考、2、7等來源)
《骊山》是一個中文詞彙,它指代中國山脈中的一個地名。骊山位于中國河南省登封市境内,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山嶽景區之一。對于中國文化而言,骊山具有深厚的曆史和文化内涵。
《骊山》由兩個漢字組成,《骊》的拆分部首是馬,它一共有十二個筆畫;《山》的拆分部首也是山,并且它有三個筆畫。
《骊山》這個詞來源于古代文獻,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的《詩經》。在《大雅·盈則》一篇中,有一句詩提到了骊山,表達了對骊山美景的贊美。
《骊山》的繁體字是「驪山」,繁體字在台灣和香港等地仍然廣泛使用。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可能與現代略有不同。然而,對于《骊山》這個詞來說,據我的了解,古人的寫法與現代寫法并無太大差異。
1. 黃河東去,至天骊山。(唐·杜牧《秋夕》)
2. 骊山微雨初晴,千峰皓肅。(宋·蘇轼《贈王淩府史》)
1. 骊山閣(指位于骊山上的亭閣)
2. 骊山路(指環繞骊山的道路)
3. 骊山風景(指骊山的自然景觀)
1. 馬山
2. 郏山
3. 穆山
《骊山》沒有明确的反義詞,因為它是一個地名,不涉及對立關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