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栝樓的别名。見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草七·栝樓》。
瓜蒌是葫蘆科植物栝樓(Trichosanthes kirilowii Maxim.)或雙邊栝樓(Trichosanthes rosthornii Harms)的幹燥成熟果實,屬中藥材的一種。其名稱最早見于《神農本草經》,列為中品,具有清熱化痰、潤腸通便等功效。以下從漢語詞典及中醫藥學角度分述:
基本定義
《現代漢語詞典》定義為“多年生草本植物,果實卵圓形,成熟時橙黃色,可入藥”,強調其植物學特征與藥用屬性。《辭海》進一步解釋,瓜蒌别名“栝樓”“藥瓜”,主産于山東、河南等地,果皮、種子、根均可入藥。
藥用價值
《中藥大辭典》記載,瓜蒌性甘、微苦,寒,歸肺、胃、大腸經,主治痰熱咳喘、胸痹、便秘等症。《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明确其炮制方法為“秋季采摘,剖開取出果瓤,洗淨曬幹或烘幹”,并收錄了瓜蒌薤白半夏湯等經典方劑。
形态與炮制
根據《中國植物志》,瓜蒌果實呈類球形或寬卵形,表面橙紅色至暗棕色,内有多數種子。傳統炮制需除去梗及泥沙,切絲或碾碎,以保留有效成分。現代研究證實,其含有的三萜皂苷、有機酸等成分具有抗氧化與抗炎作用。
文化淵源
《詩經》中已有“果臝之實,亦施于宇”的描述,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強調瓜蒌“潤肺燥,降火,治咳嗽,滌痰結”,反映其在古代醫療體系中的重要地位。《中華本草》現代版補充了其調節血脂、抗腫瘤等擴展應用。
瓜蒌是一種具有重要藥用價值的植物,其定義、特征及臨床應用如下:
瓜蒌(學名:Trichosanthes kirilowii)是葫蘆科栝樓屬多年生攀緣型草本植物。主要特征包括:
瓜蒌的果實、果皮、種子(瓜蒌仁)及根(天花粉)均入藥,不同部位功效有所差異:
瓜蒌别名衆多,如栝樓、糖瓜蒌、藥瓜、吊瓜等,不同地區稱謂略有差異。
總結來說,瓜蒌是藥食同源的代表性植物,其多部位綜合利用體現了傳統中醫藥的“一物多用”理念。需注意根據病症選擇對應藥用部位,并遵循配伍禁忌。
埃霧奔湍褊短撥亂濟時裁斷草棘城市網絡襯履貳負豐腹風紋豐養風雲氣诰詞根拿攻诘共辔觀火鼓闆過節話材黃茶會明獲辠戶竈瞷聽皦察赍發禁要軍令重如山康靖可親美器悶逼謀夕評頭品足錢币情節起張群紀羣室閃讓沙棠船申張設刑石劍屍皮子世叔水表束流梳洗床厮落肅清淘蕩陶宛頭水船兔鹘鴕鳥政策磑牛鞋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