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殘馀的黨徒或舊勢力。 唐 杜甫 《過南嶽入洞庭湖》詩:“聖朝光禦極,殘孽駐艱虞。”《舊唐書·張鎬傳》:“加 鎬 銀青光祿大夫,封 南陽郡 公,詔以本軍鎮 汴州 ,招讨殘孽。”
(2).指餘裔。 清 吳敏樹 《唐6*子方方伯夢硯齋銘》:“夫我國家之初, 明 之故臣,尚扶其殘孽,崎嶇保持嶺海之間。”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殘孽漢語 快速查詢。
"殘孽"是一個較為古雅的漢語詞彙,現代使用頻率較低,主要出現在古代文獻或特定語境中。根據權威漢語工具書及古籍用例,其詳細釋義如下:
殘孽(cán niè)
指殘餘的邪惡勢力、未清除的禍根,或災難後遺留的惡果。
組合後強調未被根除的負面遺留物,多用于描述戰亂、災害後的持續影響或頑固的敵對勢力。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釋為:"殘馀的邪惡勢力"。
例:杜甫《八哀詩·贈司空王公思禮》:"殘孽困瘡痍,逆氣腥乾坤。"
此處指安史之亂後殘餘的叛軍禍亂民生。
《漢語大字典》(四川辭書出版社)
強調"孽"含"罪惡、災禍"義(如"孽障"),"殘孽"即未盡的罪孽,常見于曆史文獻中對動蕩局面的描述。
在部分語境中,"殘孽"可引申為:
該詞屬書面語,多見于曆史研究、文學評論或政論文章。日常交流中,更常用"殘餘勢力""遺留問題"等替代表述。
參考資料:
“殘孽”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cán niè,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殘餘的黨徒或舊勢力
指未被完全清除的敵對勢力或舊政權殘留成員。例如:
指餘裔
引申為後代或遺留的支脈,多用于形容舊有事物未完全消亡的延續。例如:
現代用法中較少見,如需引用建議結合具體文獻或曆史背景,如、9提供的古典例句。
百子堂镖頭碧雲騢鬯圭朝軸床箦傳桶绌塞詞文搭界兜兜褲二尾子奉系高棟勾幹畫規黃帕晦暝扈獵瑊石精鑿金水河拘急軍統舉賢任能狂獝良翰量力良性陵谷流言混話流越龍藏寺碑率義眇歲鬧着玩兒普通旗蓋清論青髓日旰三吏山穴山樽十大家疏忼素裹遂疑苔帻彈冠相慶饕湎田祖銅面同心藕微理溫瓜緼縷嫌好道歉銜結先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