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席宴會穿的衣服。《荀子·大略》:“寝不踰廟,設衣不踰祭服,禮也。” 楊倞 注:“設,宴也。”一說,“設”乃“讌”字之訛。 王先謙 集解引 王念孫 曰:“設當為讌字之誤也,故 楊 注雲:‘讌,宴也。’寝對廟而言,讌衣對祭服而言。《王制》‘燕衣不踰祭服,寝不踰廟’是其證。”
“設衣”是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指出席宴會時穿着的正式服裝,屬于禮儀服飾的一種。該詞出自《荀子·大略》:“寝不逾廟,設衣不逾祭服,禮也。”
核心含義
古代禮制中,不同場合需穿對應服飾。設衣專用于宴會場景,其規格需低于祭祀服裝(祭服),體現“禮”的等級差異。
文字争議
宋代曾子良《挽知臨安府兼浙西制置使曾公》中“返輤榮歸寝,帷堂哭設衣”一句,即用“設衣”代指喪禮中的服飾禮儀。
該詞現代已不常用,多見于古籍及禮儀制度研究。若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荀子》原文及清代王先謙《荀子集解》。
《設衣》是一個古漢語詞組,意思是參考或仿照某種衣物的樣式,制作一件衣服。
《設衣》的拆分部首為“衣”,共有5個筆畫。
《設衣》一詞最早出現在中國古代文獻《論語》中。在《論語·子貢篇》中,有一句話“麻衣設,必有藍衫。”,意思是說穿麻布衣服的人,一定會有一件藍色的上衣。
《設衣》的繁體字為「設衣」。
在古時候,字形形狀與現代稍有不同,但整體結構保持相似。由于古代字形演變的原因,具體的古代漢字寫法在此無法詳述。
1. 他設計了一件獨特的禮服,這件設衣非常受歡迎。
2. 她将明星的服裝作為靈感,設衣一套華麗的舞台服裝。
組詞: 設計、衣物、設計師、衣飾
近義詞: 打造、制作、仿制、做成
反義詞: 拆解、拆卸、破壞、銷毀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