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名。即 普陀 。 元 馬緻遠 《漢宮秋》第二折:“他比那 落伽山 觀自在 無楊柳,見一面得長壽。”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西僧》:“西土傳中國名山四:一 泰山 ,一 華山 ,一 五臺 ,一 落伽 也。”參見“ 普陀 ”。
“落伽”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差異,主要可歸納為以下兩點:
地理指向
“落伽”指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普陀山(位于浙江舟山),是觀音菩薩的道場。
例如:
發音與詞源
拼音為luò jiā,其中“伽”讀作“jiā”,源自梵語音譯,與佛教文化密切相關。
部分資料提到,“落伽”在佛教語境中可引申為“人世間的繁華富貴”或“歡樂熱鬧”,強調其短暫性與虛幻性。例如:
“落伽”的核心意義為佛教聖地普陀山,常見于古典文學作品;其引申義多出現于近現代解釋,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宮秋》《聊齋志異》等文獻。
落伽是一個漢字,它的意思是指佛教中的外道,也就是指那些不信奉佛教的人。
拆分部首和筆畫:落伽是由“艹”(草字頭部)和“人”(人字旁)組成的,總共有10畫。
來源:落伽這個詞最早是從梵語中音譯而來的,梵語中的意思是“旁門外道”,指那些不奉佛教所傳教義的人。
繁體:落伽的繁體字是「羅伽」。
古時候漢字寫法:古代有些文獻中,落伽被寫成「落迦」或「洛迦」。
例句:他不喜歡佛教的教義,被人稱為落伽。
組詞:落伽道、落伽山、落伽兒。
近義詞:外道、旁門。
反義詞:信仰佛教的人、*********。
【别人正在浏覽】